0178:風起雲湧變天了(2/2)

後,無不驚歎,無不以小諸葛亮為神童。


高雲早就跟郭嘉商定好了出兵事宜,便回信給袁紹,約期舉事。


公元一九零年,二月初二,呂布領兵剛出滎陽,便被董卓快馬叫回。洛陽金殿之上,告急邊報,如雪紛至。袁紹、高雲、曹操三方聯合,傳檄天下,召集諸侯起兵,討伐國賊董卓。


檄文到日,天下間一十三路諸侯起兵響應,九州之內,刀兵四起,戈戟曜日。


第一路兵馬起南陽,南陽太守袁術,字公路,汝南汝陽人,是袁紹同父異母的兄弟。官拜後將軍之職,見檄文後,起大兵三萬,以紀靈為先鋒,投酸棗而來。


第二路,乃冀州刺史韓馥,字文節,潁川人士。領兵馬兩萬,任高覽為大將,前來會盟。


第三路,豫州刺史孔伷,字公緒,陳留人。以潘睿為大將,起兵一萬五千響應。


第四路,兗州刺史劉岱,字公山,東萊牟平人。領兵馬三萬,使大將王彧為督。因地之便,劉岱兵馬先到酸棗,與曹操匯合。


第五路,河內太守王匡,字公節,兗州泰山人。起兵馬一萬,領胡母班、吳循二將,也早到酸棗會盟。


第六路,陳留太守張邈,字孟卓,東平壽張人。應曹操之約,領五千兵馬與曹操匯合。


第七路,東郡太守喬瑁,字元偉,梁國雎陽人。領三千兵馬,也來會盟。


第八路,山陽太守袁遺,字伯業,汝南汝陽人。袁遺跟袁紹、袁術是一個太爺爺的兄弟。領兵馬五千前來響應。


第九路,濟北相鮑信,字允誠,泰山平陽人。自幼習武,膂力過人,官拜濟北相,領兵馬一萬,前來匯合。


第十路,北海太守孔融,字文舉,魯國人,建安七子之一。領兵馬一萬,離北海,先至徐州,與高雲匯合。


第十一路,北平太守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人。公孫瓚貌美如玉,機智且勇武善戰,極善騎射,官拜中郎將,任北平太守。見檄文後,公孫瓚領騎兵一萬,使嚴綱、公孫續為副將,投渤海,與袁紹會盟。


第十二路,上黨太守張揚,字稚叔,雲中人。勇武過人,驍勇善戰,領兵馬一萬,使楊醜為副將,也來會盟。


第十三路,烏程侯長沙太守孫堅,字文台,吳郡富春人。智勇雙全,頗有大將風範,通曉兵法,明辨機要,為人果敢。起兵兩萬,使程普、黃蓋、韓當、祖茂為將,往酸棗會盟。


董卓聞聽邊報,大驚失色,急忙派快馬召呂布回,商議禦敵之策。


賈詡道:“太師無須憂慮,關外群賊雖眾,皆糾合之眾,不足懼也。可先遣一員上將,領重兵駐守虎牢關,遏其咽喉,使群賊不得而進;再令荊州刺史劉表、宛郡太守張繡起兵襲敵之左翼,必可勝之。所慮者,唯有孟津一處,若群賊渡河而來,防不勝防。賈詡不才,蒙太師大恩,無以為報,願請纓固守孟津,定保萬無一失!”


董卓本來就沒什麽主意,一聽賈詡獻計,連忙說道:“好好好!文和廣有良策,數次解我燃眉之急。今番定計,必不會差。就依文和之計。你可領精兵兩萬,往孟津駐守,小心在意,莫讓本公失望”。


賈詡領命謝恩,去軍營點調兵馬糧輜,趕奔孟津。


董卓依照賈詡計策,使李傕、華雄領兵馬五萬,駐守虎牢關;使呂布領兵馬三萬屯平皋,以為應援。又派快馬分往荊州、宛郡,知會劉表和張繡,讓他們早做準備,伺機攻盟軍側翼。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