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 淵源(1/2)

二叔接著說:“看來這位客人對佛造像研究很深,我們中國的佛造像一般來說有四個較為顯著的特點:一是佛像頭部為束發式高肉髻,小型佛像以磨光式肉髻居多,並且無發紋;而大型佛像多為分綹式,且有分組狀發紋;二是佛像的頭部背光的一般為同心圓形;三是佛像的眼睛很大很長,呈杏仁狀,且佛像目光平視,鼻梁高挺,容貌端莊清秀,神情平靜溫雅;四是佛像台座一般為造型簡單的四方台,或者是四足束腰須彌座。從這四點可以看得出中國人製造佛像的心理是追求寫實,但光看這些還是不夠的,需要進一步對朝代加強認識……”


日本鬼子皺了皺眉頭問道:“朝代?唐朝?”


二叔樂嗬嗬的說:“這位客人有所不知,我們中國曆經各朝各代,各個時期的佛造像都是不一樣的。從十六國的北魏開始,一直到清朝,每個朝代的佛像都是各不相同的,如果不知道這些,收東西容易打了眼。”


二叔看著一直悉心傾聽的日本鬼子來了興致,娓娓道來。


他說:從佛教傳承到中國以來,我國人民就一直信奉不已,佛造像也造了一個又一個。


佛教在東漢時期傳進中國。正式盛行也就是南北朝。


北魏和北齊都屬南北朝的十六國之一,那時佛教傳到中國不久,北魏時期造像的發型、眼睛與十六國佛造像相同,變化在於麵相方圓,此時的額佛造像略顯消瘦,額頭較寬;衣著多為身著通肩式或袒右肩式大衣,呈對稱分布,佛像的衣紋深刻,線條隆起。尤其是其背光不再是同心圓,而是多呈蓮瓣形;頭光多為圓形,外麵有一圈蓮花瓣。


而北齊時期的佛造像則顯得越來越胖了,這時的佛造像的五官線條日漸柔和,頭部肉髻出現了淺雕式的螺型發紋。雖然臉部越來越胖,但是身材還是非常修長的,佛早像一般都是肩寬腰細,卻絕不是現代人喜歡的“倒三角”體型,而是整體看起來呈圓筒型,因為造像上身敷搭雙間式外衣,下身著裙,衣服輕薄貼肉,衣紋線條簡潔。從側麵看,造像的腹部略向前凸起,顯得雍容典雅。


隋代的佛造像已經相當“胖”了,它們大都麵相豐滿圓潤,眉毛纖細,鼻梁挺直,唇線分明,神情平和。這一時期佛造像身材粗壯,頭部較大,下身較短,比例略顯失調;姿勢較為僵硬,造型稍顯呆板,與後代的造像相比,缺少飄逸的動態美。此時的佛造像頭頂肉髻已經全是螺紋發,菩薩多戴花冠,剛才你說的,就是隋代的佛造像,因為隋朝比較命短,所以大多的佛造像還是有十六國的風格,但也能看出其中的創新了。不過,這一時期的佛造像贗品較多。


但到了唐朝就不一樣了,這時的佛造像水平是最完美的時期,盧舍那大佛就是其最傑出的代表作。此時的佛造像,麵相豐滿,發型除了螺紋式,又發展出水波式,大耳下垂,神情莊重而又不失慈祥。佛造像的身材比例勻稱,結構合理,體態豐腴飽滿,袒露的胸肌有起伏變化,寫實性較強,而且體態自然舒展,具有很強的動感。佛像的衣飾也越來越多樣化,有通肩式、袒右肩式和褒衣博帶式,更多的是方領下垂式,衣料質感柔和輕薄,衣紋流暢,下身衣褶懸搭於座前,就像台布一樣。佛像的台座多為束腰式,有六角、八角、圓形或花口形底邊。這一時期的佛造像如果鎏金,則鎏金泛紅,這也是這一時期特有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