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孩子被孤立(2/2)

兒還是心情不好……”


“那就是說,這樣談還不是很對症。”我啟發說,“那麽,究竟該怎樣和孩子談好呢?”


女孩母親說出了最後的一招:“實在沒有辦法了,最後我就說,就怪你自己,就怪你自己,你還不好受?誰讓你背後議論別人?”


“這樣和孩子談,效果怎樣?”我表示了強烈的關注。


“沒想到這樣一來,女兒的心情反而平靜了好些。這不,今天剛剛上學去了,我才到您這裏來。”女孩母親不無困惑地說,“我起初怕這樣責備,女兒會受不了,沒想到這樣談,她反而心情好多了。為什麽前麵的那樣談沒有什麽效果,這樣談效果還不錯呢?您說我以後該跟女兒怎樣交流這樣的問題?”


這對母女的故事給我們的啟示是,成人說給孩子的話一定要當心,要考慮孩子怎樣理解。有時候,成人說的話,從成人角度說可能沒錯甚至很有道理,但是,從孩子角度說未必妥當。因為孩子聽了成人的話,他們大腦接收處理後,會出現與成人的預期完全不同的理解,孩子越小越會這樣。


心理處方:帶動女孩的自我反思


這是因為,人們理解別人的話都離不開自己的已有經驗,就是說,人們都是用頭腦裏的已有經驗,對別人的話進行加工處理,形成自己的理解的。由於孩子和成人年齡的不同,就帶來經驗的不同,因而對一些話就會有不同的理解。


比如,女孩母親第一次的說法是“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原本不錯的話,在女孩大腦加工之後形成的理解可能是“人是不可靠的”,“是別人在傷害我”,第二次的說法是“要學會寬容別人,也要寬容那個同學”,這原本也不錯的話,女孩大腦加工後形成的理解可能是“說到底還是別人的不對,還是別人不好”。


因此,這兩種談法在女孩心理上產生的反應,都是別人對不起自己,因而內心除了抱怨別人,根本沒有自我反思,再加上母親對女孩情緒過度關注,也就讓女孩難於走出消極的情緒狀態。


女孩母親最後的說法是“誰讓你背後議論別人”,才推動了女孩的自我反思。不難理解,如果兩個人經常在一起議論別人,就往往很難分清誰先誰後,誰議論誰附和。即便你確實每次都是隨聲附和,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有必須反思的地方。


由於女孩母親自己最後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也就帶動了女孩的自我反思。而自我反思,常常是恢複理性穩定情緒的重要心理前提。女孩就是在這樣的心態下,情緒得到了調控,因而心態有所好轉,終於可以上學了。


看來,成人和孩子說話,特別是和小孩子說話,真的是要好好當心呦。


“馬老師微語錄”成人說給孩子的話一定要當心,要考慮孩子怎樣理解。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