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幫助同學錯了嗎”(2/2)

,過度助人行為的實質往往是一種控製,是希望通過幫助別人來達到控製目的。這種控製不是控製對方,而是控製關係,是對雙方關係的控製,通過控製人我關係,來滿足自己的人際需要。


女孩的心結就是這樣,她的過度助人行為,就是為了控製同學和自己的關係,來滿足自己的人際心理需要。具體說來,這源於女孩自身兩方麵的心理特點。一是自我價值感較低。一個文弱的女孩本來自我價值感可能就不高,來到一個陌生的環境中,就更難於找到自我價值了。於是,希望通過對別人的幫助,通過這種施助與受助的關係,來證明自己是有用的,從而來體驗自我價值,來尋找自我感覺。一是自我獨立性較差。女孩存在較強的人際依賴心理,明顯缺乏自我的獨立性,所以總是希望拉近人際距離,用她自己的話說總是希望有很多朋友。於是,不知不覺間總想通過幫助別人來獲得一種歸屬感,獲得很多朋友,獲得朋友們喜歡和接納,從而滿足自己的人際依賴心理。當然,這都是潛意識裏的心理活動,女孩自己並不清楚,所以感到困惑。同時,對這樣的過度助人行為,受助者也會本能地對施助者做出消極的回應,也會讓施助者感到困惑和痛苦。


心理處方:培養自己的獨立性


幫助別人當然不錯,但是不能不考慮別人是否接受。人都應該有助人之心,但是如果別人對你的幫助並不買賬,就不能過於熱心,否則就是卷入別人的生活,就是過度幫助了。過度助人的背後,往往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某種需要。


通過具體的溝通,女孩很快領悟了上麵的意思:我知道了,我總想幫助同學,其實是為了拉近同學關係,來滿足自己的依賴心理。是這樣嗎?那我今後就得好好培養自己的獨立性了,不能總是依賴別人了。您說對嗎?


女孩的領悟是令人欣慰的。人生不能沒有助人之心,但不能不顧別人是否需要;人生不能沒有朋友,但每個人都得學會獨立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克服依賴心理,培養獨立意識,絕非一日之功。但是女孩隻要看清方向,積極自救,心靈就會走向陽光地帶。最後,女孩母親聽我介紹了孩子的問題,也表示要幫助孩子學會獨立。


果然,大約兩個月後女孩再次來訪。這一次女孩臉上滿是陽光,她說是專門來告訴我,學會獨立的感覺真好。


“馬老師微語錄”人生不能沒有助人之心,但不能不顧別人是否需要;人生不能沒有朋友,但每個人都得學會獨立地走好自己的人生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