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讓孩子人格基礎出偏(2/3)

地講道理,一麵又替孩子做好多事。比如,剛上學那會兒,我看孩子係鞋帶那麽慢,總是急得趕緊給他記好。三年級的時候,我看孩子寫作文磨磨蹭蹭地就著急,於是,孩子的作文都是我來口授,孩子記錄。


就這也不行,孩子還是一無是處。我就更經常地講道理,可是我們的話越來越不靈了。我們居住的樓房是一個封閉的小世界。家裏沒有夥伴,我們就最大限度地滿足他物質上的要求。可是誰知父母卻成了他的頭號敵人。我還想到了和孩子寫信的辦法,也不管用……


心理把脈:沒有為孩子打好人格基礎


至此,孩子的病根基本明了——家庭教育沒有為孩子打好人格基礎。


一是“隔代教育”給孩子碼歪了最初的人格基石。事情就是這樣,孩子還是在不會說話的時候,就會找到牽著成人鼻子走的“法寶”了。那是成人親手交給他的。這個男孩要挾成人的法寶,就是不良的隔代教育賜予他的。孩子學會要挾成人,實際上是在孩子心靈上,碼歪了人格的最初一層基石。教育科學與心理科學的共同結論是,孩子六七歲之前,已經為他後來的人格奠定了基礎。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很有道理。


二是“包辦教育”加劇了孩子人格基礎的傾斜。為孩子人格奠基不是單靠耳提麵命,重要的是給孩子生活的機會。母親從給孩子係鞋帶到給孩子口授作文,如此許許多多的包辦代替,剝奪了孩子在生活中必須經曆的磨煉的機會,剝奪了孩子汲取必要的精神養分的機會,剝奪了孩子學習做人的機會。這樣,必然使孩子已經偏移的人格基礎更加傾斜。


三是“過度教育”進一步扭曲了孩子的人格基礎。家庭教育的理想境界,是最大限度地淡化教育氛圍,是讓孩子在沒有覺察的情境下受教育,是沒有教育的教育。可是,父母對孩子學業的急功近利和期望值過高,母親急躁爭強好勝的心態,沒完沒了的講道理,必然地導致了過度教育。而且,心理谘詢中經常碰到這樣的案例,父母對孩子的所謂教育,常常是一種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