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四十四 章 戰時貿易(2/2)

克服經費上的困難,側重點是抓經濟收入,這就必須廣開財源。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濱海軍區東臨黃海,曬鹽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魯鹽全國有名,當地群眾和一一五師機關也都以曬鹽為財源。


濱海軍區後勤部先從曬鹽上找出路,苦幹數月,終因準備不充分,急於找財源,缺乏技術、經驗,倉促上馬,造成失敗。在當時部隊資金、物資極端短缺、各部隊急等錢物的情況下,籌集經費的第一個辦法初試失敗,蔡長風深感擔子重壓力大。


“吃一塹,長一智”。濱海軍區後勤部對曬鹽問題總結教訓,重又進行了仔細分析。還要不要繼續曬鹽再試一下?蔡長風深入調查整個鹽市購銷生產運輸狀況,仔細研究分析後,向陳司令員報告說:“首長,如果繼續曬鹽,即使成功,銷路怎麽樣?經濟效益到底有多大?我心中無底。”


“這……那你看著辦吧!我老陳還是那句話——成功的功勞是你們的,失敗的責任由我承擔。”陳士榘給部下打氣地說。


蔡長風經深入周密調查,了解當地鹽市、陸海運輸及當地搞生產和做生意的各種途徑及其它財源和市場情況,全麵考慮,權衡利弊,分析對比,當機立斷,果斷決定放棄曬鹽,立即調轉方向,另找出路,改為上海海運貿易。


為了慎重起見,蔡長風先派人與山東、蘇北的海外貿易商行洽商聯絡,先摸情況。經軍區同意後,在地方政府的大力協助下,蔡長風先選擇了一位家住日照並與上海關係較深又兼營運輸的跑商進行合作,先行試點,取得成功。


為了使生意做得穩妥,少出差錯,蔡長風與商人還達成了幾條口頭的君子協定:一是派去隨船和做生意的八路軍後勤幹部不暴露身份,均以老板、小老大、夥計的身份作掩護,但生活起居與老板一起;二是對外一切應酬由老板負責,風險由他承擔;三是在經濟上保證不叫老板吃虧,貨物所占的艙位﹑交稅及必要的送禮開銷均由兩家分擔,利潤兩家均分。


經軍區黨委批準,由蔡長風直接領導的濱海軍區海上貿易很快就開始了。


蔡長風分別在石臼所、濤雒鎮開設了兩家以地方商號為掩護實為軍區後勤部的貿易商行,按市價收購花生油、豆油、皮革、花生、紅棗以及魚、蝦、蟹、貝幹海貨等土特產,經篩、選、包裝後運往上海出售。


開始,後勤部不去人,由商人代運代銷,試了兩次,經濟效益不錯。


後來,蔡長風就先後決定由後勤部搞對外貿易較有經驗的幹部董金梁、邵釀泉、汪滔同誌專門隨船跑上海負責銷售和采購。濱海軍區後勤部駐地到上海四百餘海裏,如果海上天好順利,平均一個月可跑個來回,資金周轉較快,經濟效益不錯,貿易搞活了,為軍區廣開財源創出一條新路,改善了處於困境中的部隊物資供應。


由蔡長風直接負責的濱海軍區在山東﹑蘇北一帶的海上貿易,一直堅持到抗日戰爭的最後勝利,為部隊和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提供了部分資金和一定的物資基礎,特別是解決了在根據地範圍內根本無法解決的緊缺物資來源,如醫療器械、藥品、通信器材及其他各種極缺的軍需、民用物資。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