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節(1/2)

作出了很大的讓步。


正因為唐紹儀在和談中未能盡袁世凱之意,被袁世凱中途撤消了總代表資格。袁親自出馬,以電報方式與伍廷芳交涉,並不斷地對革命軍施加政治、軍事壓力。和談的結果是清帝退位、建立民國、孫中山臨時總統職位讓給袁世凱。然而伍廷芳、唐紹儀在議和中所簽署的條款已產生重要的影響,使革命黨人處於較有利的地位,袁世凱陷於較被動的地位。


在南北雙方代表的共同努力之下,終於達成了確定共和體製、優待清室、推舉袁世凱為大總統的協議。


這樣的談判結局,在當時的情況來說,特別是對於急切盼望國家統一、實現民主共和的同盟會革命者來說,應該是大勢所趨,情理之中的。身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代表的同盟會革命團體,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製約下,本身就有其不可超越的局限性,好不容易奪來的革命果實,被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統治代表袁世凱所竊取,也是必然的。


大家都尚在摸索行進中,唐紹儀也沒能例外。至少他已經在摸索中盡了最大的努力,做到了最好。當他看清楚袁世凱的反革命複辟的真麵目時,就毅然與之相向而行了。


袁世凱雖篡奪了革命成果,實現了其作大總統的陰謀,然而,要維護這安定的局麵就必須選擇南北雙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出任首屆總統,唐紹儀適當其選,是孫中山、袁世凱雙方的選擇。


南北談判成功後,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唐紹儀出任民國的第一任內閣總理。當初孫中山當大總統的時候,采用的是美國的總統製,不設總理,由總統直接統轄內閣。在交權前夕,為了限製袁世凱,臨時起意把政府改成內閣製。但是老謀深算的袁世凱不可能入其彀中。這樣一來,唐紹儀這個內閣總理必然要與袁世凱起衝突。因為唐紹儀不會是惟命是從之人,他有他的政見和抱負,有他所堅持的為國為民的“大道”;而袁世凱是不可能放棄獨斷專權的計劃的。


唐紹儀少年時期就留學美國,已接受過民主共和⊥


西風東漸,在實業救國思想指導下,唐紹儀下大力氣發展社會經濟。在農業方麵,他提出“發展農業,以足民食;宏辟工廠,以裕民衣;修築廬舍,以樂民居;興治道路,以利民行”。積極發動海外華僑回縣投資。


作為早期的留美幼童,唐紹儀深諳教育對一國發展之重要。在任期內,他不遺餘力地興辦學校,培訓師資,在全國率先實行義務教育,每年增加教育經費,使中山縣的教育事業取得了較快的發展。他還重視文化衛生保健等社會福利事業,提倡體育活動,設立中山港醫院,開鑿機井,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