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王國維:沉湖棄世解塵埃(1/6)

第十三章 王國維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國20世紀傑出的學術大師王國維,正值其學術生涯巔峰之際,卻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自沉棄世。消息傳出,頓使海內外學界同深哀悼。人們在痛惜他“中道而廢”之時,更競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幾十年來,猜測、推論,時有新見,又因各執一隅而難以定論,於是成20世紀中國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國維主編的中國第一份教育雜誌,即所謂《教育世界》,幾乎成了他一個人的刊物:大量的文章都出於他一個人之手,以至常常不得不隱去作者本人的姓名。借助於這一雜誌,他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第一個在中國較係統地介紹德國哲學,尤其是叔本華、尼采和康德的哲學;他的《紅樓夢評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開山之作;後來,他的主要精力就慢慢轉到國學上去了,最終成為一代國學大師,劉夢溪稱他為“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郭沫若稱其是“新史學的開山”,以至魯迅也讚揚道:“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可是,他怎麽能在《三十自序》中,把自己以後的進步“圈定”在十年、二十年呢?莫不是冥冥之中就有某種預感了?


人間地獄真無間,


死後泥洹枉自豪。


終古眾生無度日,


世尊隻合老塵囂。


這樣的人生感悟,才真是絕望到極點了。


人死萬事休。他是顧不得後人評說了。


要說王國維,需從江南風景勝地錢塘江談起。


錢塘江秀麗壯美,是浙江一筆天然財富。而錢塘江邊的海寧,則出了一位學術風雲人物——王國維。


王國維的誕生地位於浙江省海寧州(今海寧市鹽官鎮)雙仁巷王氏舊宅。雖然王國維後來的學術建樹大有王者風度,但他落入紅塵的這一王氏舊宅,卻並不是一座王宮。這是一個中產人家。1877年12月3日,舊曆十月二十九日,王國維來到“人間”。


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獨上高樓”那種治學意境,他自己是一介寒儒知識分子中不尋常的典型,是富於傳奇色彩的文化人,他的一生無疑也是一場漫長艱苦的攀登,充滿著堅信卻又坎坷。之後留給我們的是許多發人深省的謎團。


王國維幼年時代的第一大不幸,便是親生母親的病逝,當時王國維隻有4歲。


不過,王國維的父親王乃譽後來娶了葉硯耕之女,叫葉孺人。王國維對這位葉姓繼母,比較敬畏。據陳守謙回憶:王國維十五六歲時,跟少年朋友們有聚會,到吃午飯的時候必定要離去,留他吃飯是留不住的。


因為後母在家裏等著,午飯要全家人一起吃,所以王國維不能不回家,以討得後母的喜歡。


早年喪母對王國維的影響有哪些呢?也許我們可以從王國維自己的記述裏麵找到線索。王國維後來說,古今的詩人,幼年有很多是膽小的,而想象的能力,確實是從這裏得來的。王國維小時候比較“畏葸”,膽子小。不過這膽小倒不是全部來自幼年喪母。因為人們很可以假定:王國維若是幼年不喪母,而是深得慈母長期精心照料,有可能變得更為懦弱膽小。


王國維在母親去世後,靠祖姑母範氏以及叔祖母提攜撫養。他還有一個姐姐,叫王蘊玉,比他大5歲,也這樣跟著祖姑母、叔祖母過活。


王國維7歲時到附近讀私塾,啟蒙老師是潘緩昌,受的是傳統啟蒙教育。內容大抵有“帖試”或“帖括”之類的科舉文字、八股文章,特別空洞死板。家有藏書五六篋,除了他不喜歡的《十三經注疏》,每日從私塾回來,他都要翻閱這些雜書。從王國維後來的教育觀點看,他顯然不喜歡這種讀死書的做法,以至聽說光緒帝廢除八股、改試策論時,高興得不得了。


次年,恰逢全家搬往城內西南周家兜新屋。對十多歲的孩子來說,搬新屋不是一件小事情,何況這一搬就搬到西鄰城腳、北臨小河、南隔城牆、與錢塘江相望的好去處呢!這是一所二進庭院,坐北朝南,在正房樓上可以望見錢塘江洶湧奔騰。王國維在江邊,一住就是12年,直到22歲,親見錢塘江日日西流,日日東趨海,於是有“潮落潮生,幾換人間世”之歎。後來,海寧市政府將此處王國維故居修繕一新,定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布置了“王國維學術成就陳列室”,以示紀念。王國維身在江邊時,大概沒料到百年之後,人間世會換成這樣吧!


之後比較重要的事件就是光緒帝親政。這件事看上去對王國維並無直接影響,但第二年,也即1888年,康有為就上呈《上清帝第一書》,提出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等變法主張。這樣就影響到王乃譽。王乃譽喜談經世之學,大概就從這時候開始。王國維的父親性格是很爽快的,逢人就講新學,吹“新政”,直談到別人捂著耳朵躲開。由於別人漸漸躲著父親,父親隻好在家裏跟小輩談。這對王國維觸動很大。


王國維十幾歲的時候學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