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五帝治世(續)(3/3)

>


又有人提議鯀,當然也被他一口否決,這一次倒不是其他原因,隻是因為,當年治理水患的時候,他征詢四嶽,四嶽推薦了鯀。


堯覺得鯀這個人靠不住,經常違抗命令,還危害本族的利益,不適宜承擔這項重要的工作。但是四嶽堅持要讓鯀試一試,於是堯任命鯀去治理水患。


果然,最後還是證明了他的眼光,鯀治水九年,毫無功績。


這樣的人,怎麽可能讓他成為人皇呢?即便是他傳位了,日後恐怕也會被人取而代之。


之後眾人陸陸續續又推薦了一些人,但是堯都覺得不是很合適。


直到,廣成子再一次出現,並且推舉了舜,堯考慮了一二,然後考量了一番,這才同意。


上古是禪讓製,其實也是範圍的家下。


三皇時期還好,伏羲,神農,軒轅,或者蚩尤,彼此之間都沒有關係。至少血脈上的關係。


但是原來軌跡從軒轅黃帝開始,現如今從帝高陽開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


軒轅黃帝以下,五帝之首的高陽氏顓頊,是黃帝之孫,排在第二位的帝嚳,乃是黃帝的曾孫,堯乃是帝嚳的兒子,也是軒轅一脈,而舜也看上去是平民,但是追溯他的來曆,也是帝顓頊的六世孫,隻不過自五世祖窮蟬起,家道中落而已。


好家夥,不看不知道,一看嚇一跳,從五帝開始,人族其實已經進入了家下了。


隻不過因為名義上還是禪讓製度,而且不論是帝高陽,帝高辛,還是堯舜禹,彼此之間的能力都很強,是聖皇,是聖賢,所以,沒有人在乎這些。


正是因為這個關係,再加上現在闡截兩教關係雖然不好,但是並沒有撕破臉皮,而且三皇五帝人皇之師也是聖人早就謀劃好的。故而,廣成子開口推薦,堯才答應考量一二。


而這一考察,才發現這個夥子真的不錯。


古代科舉之前,甚至科舉之後,選賢舉能,對於人的品性都很看重,認為人的品性好,能力就會強,雖然這是一個悖論,但是至少在哪個時候,品性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