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西門城的災難(3/4)

燕”、“馬踏飛鳥”、“天馬”、“馬超龍雀”等多種名稱。馬長45厘米,寬10.1厘米,通高34.5厘米。作者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利用力學與鑄造原理為一體,塑造了風馳電掣的千裏馬形象。為了表現奔馬超越飛鳥那一刹 那間的情景,作者刻意將馬的兩條前腿一前一後,有力地跨越在飛鳥之前,左後腿直挺在馬身之後,右後腿馬蹄輕輕觸及鳥背,使飛鳥回首驚望,自歎不如。通過奔馬與飛鳥速度之強烈對比,襯托出奔馬的神速。這極富想象力和獨創性的構思,賦予奔馬以旺盛的生命力。作品整體構思巧妙,細部構造恰到好處,各部位大小比例適當,位置準確,整體造型優美無比。馬的軀體壯實,頸部如鶴頸卓立,給人以穩定之感;馬張嘴嘶鳴,尾巴上揚,四條腿又作飛奔狀,給人以動感。整個造型設計奇絕,表現了作者高深的藝術造詣,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銅奔馬的製造,極巧妙地解決了支撐點、重心、平衡、抗阻力等科技問題。即用一隻展開雙翅,有著長寬尾巴的飛鳥作為馬蹄的支撐點,使馬的著地麵積擴大,站立不倒。同時,飛鳥又位於馬腹下前部,馬蹄在鳥背上,恰是奔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穩定程度。馬的前右腿和後左腿向前後伸直,另外,兩腿則同時向腹底收縮,以保持軀體平衡。另外馬的軀體溜圓,可減輕風的阻力,給人以飛速奔跑的感覺。在製作工藝上,模鑄與焊接相結合,技術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跡,它使我們看到了我國漢代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


【著名的馬踏飛燕是中國旅遊標誌,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1985年銅奔馬以“馬超龍雀”這個名稱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標誌,其含義是:天馬行空,逸興遄飛,無所羈縛,象征前程似錦的中國旅遊業;馬是古今旅遊的重要工具,是奮進的象征,旅遊者可以在中國盡興旅遊;“馬超龍雀”青銅製品,象征著中國數千年光輝燦爛的旅遊文化曆史,顯示文明古國的偉大形象,吸引全世界的旅遊者。】


【銅奔馬作為一件精美絕倫的藝術品,是我國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的最好見證。它的出土不僅引起中外史學界的高度重視和極大關注,而且也備受國內外人民的青睞和愛戴。曾多次作為中國和甘肅優秀文物的代表,到很多國家展出,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得到了高度讚譽,傾倒了無數觀眾。銅奔馬作為絕世珍寶,國家已作出決定不再出國展出,但它的複仿製品仍將遨遊全球。】


我所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