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為齋解(1/3)

有不為齋解


林語堂


有客問有不為齋齋名用意何在,到底何者在所不為之列。這一問,倒給我發深省了。原來士人書齋取名都頗別致。一派是經師派,如“抱經”、“攀經”、“詁經”、“潛研”之類。一派是名士派,所名多有詩意,如“涵芬”,如“庸閑”,如“雙梅影”,如“水流雲在”,如“仰視千七百二十九鶴”等。一派是紀事的,如“三希”,如“鐵琴銅劍”等。又一派是言誌的,如“知不足”,“有恒心”,“知未信”;這些都帶有點道學氣味,而“有不為”恐怕隻好歸入此派。亦有言誌而隻用一字表出的,非常古雅,如“藏園”、“憶園”、“曲園”、“寄園”等。這大概是已有園宅階級,所以大可以潔身自好,與世無爭了。雖然這名有時也靠不住,如租界上有村曰“耕讀”,貧民窟有裏曰“餘慶”,野雞巢有坊曰“貞德”,甚至大馬路洋灰三樓上來一個什麽“山房”,棋盤街來一個“掃葉”,本不是不可能的事。橫豎不過起一個名而已,我們中國人想。


“有不為”是有點道學氣,我已說過。看來似乎反康有為,而事實不然。因為世上名稱愈相反的,氣質愈相近。試將反康與擁康者相比,反康營中曾經擁康者十有其六,而擁康黨裏曾經反康者,亦十有其八。如貞德坊之野雞,慶餘裏之貧民,原來不過也是說說叫得好聽而已。所以如孟子所說,有所不為然後可以有為,正可證明物極必反的道理。但是一人總有他所不為的事。朋友這樣一問,使我不得不自己檢討一下。當時既不留心,盤查起來,倒也很有意思。我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