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13.5


子曰:“誦《詩》三百 ① ,授之以政,不達 ② ;使於四方,不能專對 ③ 。雖多,亦奚以為?” 字 詞 釋 義


①誦詩三百:熟練地背誦《詩經》的所有詩篇。詩,指的是《詩經》。在當時,做官的人常以《詩經》中的詩句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


②達:通達,行得通。


③專對:這裏是獨自應對的意思。 點 睛 譯 文


孔子說:“有人能熟練地背誦《詩經》中所有的詩篇,但是讓他處理政務,卻不行,無法辦好事情。讓他擔任使節,出使他國,也不能獨自處理外交事務。《詩經》中的詩篇背誦得再多,又有什麽用呢?” 智 者 慧 心


當執政者問孔子如何管理百姓的時候,孔子的回答是希望他們能從自身做起,為百姓樹立一個學習效仿的榜樣。老百姓總說:“上梁不正下梁歪。”執政者的言行對民眾是最有影響力的。


正如孔子在《顏淵》篇中講到的一個比喻那樣。孔子認為,統治者的一舉一動就像勁風一般,百姓則像地上的小草一樣,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會向哪個方向倒。這其實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上行下效”。


人的本性是自由的,到底朝哪個方向發展,關鍵在於引導。我個人比較讚同傅佩榮先生對此的觀點:人,既不是性本惡,也並非性本善,隻是“向善”。人總是向往美好的東西,沒多少人會喜歡醜陋的東西,不是這樣嗎?如果上位者能夠以身作則的話,有引導百姓的言行的坐標和效仿的對象,那麽整個社會的風氣怎麽能不好呢?


這種領導者以身作則的管理領導方式,不是依然適用於我們當今的社會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