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

12.7


子貢問政。


子曰:“足食,足兵 ① ,民信之矣。”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期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字 詞 釋 義


①兵:本義是武器,這裏是指軍備。 點 睛 譯 文


子貢問孔子,該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回答說:“要備有充足的糧食,充足的軍備,百姓信任當權者的統治。”


子貢問道:“如果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這三項中不得不去掉一項。那麽,應該先去掉哪一項呢?”


孔子回答道:“除去軍備。”


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必須再除一項,剩下的兩項該除哪一項呢?”


孔子回答:“去除糧食。雖然沒有糧食,人們無法生存。但是,自古以來,人總是會死的。如果老百姓不信任當權者的統治,那麽國家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智 者 慧 心


子貢問孔子想要治理好國家,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孔子告訴他“糧食、軍備和百姓的信任”。


糧食,就是要解決吃飯問題,百姓吃飽飯,經濟富足了,才有能力加強軍備,防範外敵,保證國家的安全,社會的穩定,讓百姓安居樂業。取信於民則有利於國家政令的推行,能更快更有效地推進國家的發展。


當子貢讓孔子三者隻能保留其一時,孔子先放棄了軍備,在糧食和百姓的信任之間,選擇了百姓的信任。


如何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呢?自己必須要守信用。


我們都知道商鞅在秦國變法的故事。商鞅為了讓百姓相信新製定的法令是能夠堅決執行的,就在南城門前立了一根大木頭。對圍觀的百姓說:“隻要把這根木頭從城南門搬到城北門,就能得到五十兩銀子!”很多人都不相信有這種天上掉餡餅的好事,擔心商鞅不能兌現承諾。


這時,一個人扛起木頭便走,從城南門走到了城北門,商鞅當場給他五十兩銀子。如此一來,人們就相信商鞅是說話算數的,他推行新立法時,人們便自覺遵守了。


我們普通人如果不講信用,會破壞我們個人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影響到個人的信譽和與他人的交往。作為統治者,如果不能信守自己的諾言,不僅無法取信於民,還會挫傷自己臣子工作的積極性。這樣還怎麽能管理好一個國家?正是因為孔子很清楚臣民信任君主的重要性,才最終保留了“百姓的信任”。


時至今日,誠實守信不依然是我們努力提倡的道德素養之一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