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6

11.16


子貢問:“師 ① 與商 ② 也孰賢?”


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曰:“然則師愈 ③ 與?”


子曰:“過猶不及。” 字 詞 釋 義


①師:顓孫師,即子張。


②商:子夏。


③愈:超過,勝過。 點 睛 譯 文


子貢問孔子:“老師,您覺得子張和子夏相比,誰更好一些呢?”


孔子回答說:“子張做事容易過分,而子夏則是老是差一點兒,不能完全達到標準。”


子貢說:“那麽這樣說,是子張比較好一些嗎?”


孔子說:“太過頭和不足一樣,兩者都不好。” 智 者 慧 心


“過猶不及”正是孔子中庸思想的具體表現。


孔子把“中庸”看成是最高的道德標準,具體說來,就是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製宜,與時俱進。”


其實,事情“過了頭”和“不足”所達到的效果一樣,並沒有太大的差別。兩者的關鍵就在於對“度”的把握。孔子認為兩者都不可取,他主張凡事有度。


孟子在《孟子·告子章句下》中講到了個關於過猶不及的故事:一個叫白圭的人提出應該改革稅收製度,把現行的“什一而稅”降為“二十而取一”。孟子告訴他,這種低稅收隻適合北方的貉國那樣的國家,也沒什麽國家機構,沒有靠財政負擔的單位和國家工作人員。但文明進化的中原國家既然不可能回到像貉國那種原始的狀態,怎能實行像貉國那樣的稅收製度呢?財政稅收是維持一個國家運轉必不可少的手段。可是,財政稅收多少合適?這就是一個問題了。如果橫征暴斂,苛捐雜稅太多太重,老百姓就會受不了,怨聲載道;如果偷稅漏稅太多,稅率太低,國家財政緊張,入不敷出,又會影響國家機構的正常運轉。孟子是深深知道這一點的,所以,他從實際出發,指出如果按照白圭所提出的稅率,二十抽一,賦稅倒是少了,老百姓的負擔也減輕了,可國家怎麽運轉呢?當然,這樣說並不意味著收得越多越好,橫征暴斂,隻會把人民逼入水深火熱之中。所以,孟子的觀點就是一次中庸的現實運用。


另外,本書中說的“子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也都是中庸思想的表現。儒家最終的追求是恰到好處,但是要做到恰到好處實在太難了。否則,孔子也不會在《雍也》篇中發出“中庸作為最高的德行。人們已經缺乏他很久了”這樣的感歎了。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