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25

10.25


色 ① 斯舉 ② 矣,翔而後集 ③ 。曰:“山梁雌雉 ④ ,時哉時哉!”子路共 ⑤ 之,三嗅 ⑥ 而作。 字 詞 釋 義


①色:臉色。


②舉:鳥飛起來。


③集:鳥群同時棲息在樹上。


④雉:野雞。


⑤共:這裏是“拱”的通假字。


⑥嗅:應當是“狊”字的錯誤寫法。狊,音jù,是指鳥張開雙翅的樣子。 點 睛 譯 文


孔子走在山間的小路上,看到山梁上棲息著一群野雞。孔子的臉色變了變。這群野雞便振翅,在半空中飛了一會兒後,最後落在了樹上。孔子說:“山梁上的那些母野雞很識時務啊!真是識時務啊!”子路聽後,便向野雞群拱手行禮。野雞便展翅飛走了。 智 者 慧 心


本章文字,集中記錄了孔子日常生活中的神色容貌、言行舉止、衣食住行以及相關的具體禮儀規範。目的是為了頌揚孔子的一言一行都符合禮法的君子。例如孔子在朝見國君時、與不同級別卿大夫會麵時的態度;出入於公門和出使別國時的表現,無不顯示出孔子正直、仁德的品格。另外,還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的一些畫麵。


在孔子之後的兩千餘年裏,這些規範成了封建君主和臣民共同遵守的基本準則,對於中國禮儀文化的形成,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禮儀規範相當繁複,不一一敘說。而為什麽要設立這麽多規範,才是我們要思考的重點。


可以說,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一項就是設立各種規範,以便將社會劃分為各個階層,而且要求每個階層之間的關係是明確的,以此維護宗法製度和君權、族權、夫權、神權,加強統治作用。


孔子對於禮儀的喜愛,似乎是天生的。據民國丁寅生的《孔子事跡曆史長編》記載,孔子五六歲時,已經對祭禮十分熟悉。一有機會,孔子便到玩具攤上買許多俎豆、簠簋回來,逼著哥哥伯尼和他演祭祀禮儀,神氣十足。伯尼大孔子六歲,走路不方便,他擔心在私塾裏會被同學笑話,便在家裏接受父親征在的教導。孔子為了不荒廢兄長的學業,隻好自己表演祭祀之禮,自娛自樂。征在看得煩了,就含笑問道:“你天天戲弄俎豆,是不是想學會了這套禮儀,去做個管廟的禮官啊?”孔子回答:“母親隻顧教伯尼讀書,又不教我。我沒什麽好玩的,隻能玩俎豆了。”


雖說,曆史的走向並不依賴於某一個人的性格,但在一定程度上,我們不得不承認,儒家文化的特質,與孔子的性格有莫大的關係。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孔子當時生活的一些片段,進一步全麵地了解孔子,研究孔子。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