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序

譯者序


歌德是德國著名的思想家、作家,也是德國資產階級初期文學運動“狂飆突進運動”的代表人物。《浮士德》是其最主要的作品。


《浮士德》被稱為不朽的詩劇。它借用德國的民間傳說,背景是德國的文藝複興和歐洲初期的資本主義社會,講述了一個新興資產階級先進知識分子,對現實社會的不滿,竭盡全力去探求人生的意義,以及對理想的社會生活的追求。這部作品,將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融為一體。


浮士德是一個年過半百的學者,為了探索人生的奧秘,他不知疲倦地追求知識,希望能通過群書以投身於宇宙自然界,感受著世界上所有的痛苦和歡樂。然而,隨著年齡的變老,他發現自己這些年,孜孜不倦地追求的知識並沒有任何作用和意義,他的書齋陰暗而狹窄,阻礙了他與自然界的溝通。他開始憤憤不平,詛咒世界及周圍的一切,甚至想到結束生命,以擺脫求而不得的欲望之苦。


雖然複活節的鍾聲讓他重新燃起生的意誌,但是他對生活依舊沒有希望。這時,惡魔梅菲斯特來到他的身邊,與他簽訂協議:梅菲斯特作為浮士德的奴仆,滿足他生前所有的願望,但是他死後,要隨梅菲斯特進入地獄,聽憑梅菲斯特的調遣,為梅菲斯特所用。


協議簽訂完畢,浮士德丟下學者身份,隨梅菲斯特去追求平庸的生活,體會低俗的樂趣。盡管梅菲斯特滿足了他提出的所有欲望,但是浮士德依舊不能實現自己的內心追求。最終,成為盲人的浮士德,把死神挖墳的聲音,當成百姓挖掘河流,開渠引水,他似乎感覺到大海已經變成良田,百姓安居樂業,奔向嶄新而又幸福的生活。他的心終於停下追逐的腳步,滿足地死去。但是梅菲斯特並沒有因浮士德死去而得逞,浮士德的靈魂被天使搶走,帶入天堂。


通篇戲劇沒有首尾呼應的情節,而是以浮士德的思想變化和發展為線索。


通過描寫浮士德所經曆的書齋生活、愛情故事、政治運動、追求古典美和建功立業的五個階段,反映了德國人民從文藝複興到資產階級的探索和奮鬥曆程。浮士德的自強不息、對真理的不斷追求正是那個階段人類的典型代表,而最終浮士德的人間樂園願望,正是19世紀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呼喚。


《浮士德》具有更高的哲學意義,主要表現在“浮士德難題”和“浮士德精神”這兩大著名的哲學問題。歌德以深刻的辯證法,反映了浮士德,也就是全世界人格的兩種矛盾衝突的重要因素,即“肯定”與“善”對抗“否定”與“惡”。以它們之間複雜的關係及其發展曆程,表現了人類永不滿足,勇敢地克服困難,不斷地超越自我,以追求最高的存在。


同時,《浮士德》與《荷馬史詩》《神曲》及《哈姆雷特》一同被稱為“啟蒙主義文學的壓卷之作”,也是“歐洲文學的四大古典名著”。郭沫若曾稱它為“一部靈魂的發展史,或一部時代精神的發展史”。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