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體裁】(1/6)

楚 辭


春秋戰國時代,楚文化就已經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楚辭是在楚地歌謠的基礎上,發展而形成的,它擺脫了歌謠的形式,使用了繁麗的文辭,容納了複雜的內涵,也表現了更為豐富的思想情感。同時,巫教的盛行為楚辭增添了更多的神話材料,使其更富神秘感,另外,楚國的社會風氣也對楚辭的風格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楚辭的特點簡單地說就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充滿了浪漫氣息。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後人因此將“楚辭”也作為一種文體,稱“楚辭體”,又因為屈原作品以《離騷》為代表作,故也稱為“騷體”。漢代人還普遍把楚辭稱為“賦”。《史記》中已說屈原“作《懷沙》之賦”,《漢書?藝文誌》中也列有“屈原賦”、“宋玉賦”等名目。


《楚辭》的出現,打破了《詩經》以後兩三個世紀的沉寂,在詩壇上大放異彩,後人也因此將《詩經》與《楚辭》並稱為“風騷”,風、騷成為中國古典詩歌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創作的兩大流派。


寓 言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給人以啟示。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是民間口頭創作。在先秦諸子百家的著作中,經常采用寓言闡明道理,保存了許多當時流行的優秀寓言,如:《揠苗助長》《自相矛盾》《鄭人買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劍》《畫蛇添足》等,其中《莊子》與《韓非子》收錄最多。漢魏以後,在一些作家的創作中,也常常運用寓言諷刺現實。


中國民間寓言極為豐富,一般比較短小。除漢族外,還有各少數民族寓言。各族人民創作的寓言,多以動物為主人公,利用它們的活動及相互關係投進一種教訓或喻意,達到諷喻的目的。反映了勞動人民健康、樸實的思想,閃耀著人民無窮的智慧和高尚的道德光芒。


樂 府


樂府,是漢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樂的一個宮廷官署。它最初始於秦代,到漢時沿用了秦時的名稱,掌管宴會、遊行時所用的音樂,也負責民間詩歌合樂曲的采集。後來,人們就把這一機構收集並製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或者簡稱樂府。


到了魏晉至唐代時也用“樂府”一詞來指可以配樂的詩歌和後人效仿的樂府古題的作品。


兩漢樂府詩都是創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激發樂府詩作者創作熱情和靈感的是生活中的具體事件,樂府詩所表現的也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道出了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於生死的人生態度。


兩漢時期的樂府詩以其匠心獨運的立體命意,高超熟練的敘事技巧,以及靈活多樣的體製,成為中國古代詩歌的新的範本。魏晉和唐代及其以後詩人擬樂府寫的詩歌雖不入樂,也成為樂府和擬樂府。如《敕勒歌》《木蘭詩》《短歌行》。一般來說,樂府詩的標題上有的加“歌”、“行”、“引”、“曲”、“吟”等。



賦,是中國古典文學的一種重要文體,它由楚辭衍化而來,也繼承了《詩經》諷刺的傳統,又兼收戰國縱橫之文的鋪張恣意之風和先秦諸子作品的相關因素,最後綜合而成一種新的文體。


賦萌生於戰國,興盛於漢唐,衰於宋元明清。建安以後乃至整個六朝時期,對賦的推崇甚至於詩,並且成為漢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顯其時代精神的一種文學樣式。


賦與詩的盤根錯節,互相影響從賦的形成就已開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更出現了詩、賦合流的現象。但詩與賦畢竟是兩種文體,一般來說,詩大多為情而造文,而賦卻常常為文而造情,詩是用來抒發主觀感情的,要寫得華麗而細膩,賦是用來描繪客觀事物的,要寫得爽朗而通暢。


但是隨著賦這種文體的發展,賦從內容到形式都起了變化。從賦的結構、語言方麵看,散體、七體、設論體、及唐代文體賦又都比較接近於散文,有的完全可歸於散文的範疇。賦的似詩似文的特征,與現代文學中的散文詩有些相像。


賦的特點主要有三點:一是追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