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獸人異動(2/2)(1/2)

“是,主公。”


程昱又稟告了一些關於幽州的重新建設,和一些不聽話的世家大族被抄家等等事情後,就回到軍隊了。


三十多萬人,隻有兩個能夠做頭的謀士,還是有些少了。


沒辦法,文官一直都是李蕁昆的病根,他不缺軍隊,更不缺中低階層的武將。


他們從一次次、一場場血戰中,就能夠得到長足的提升,大浪淘沙,不進則退,優勝劣汰,無外乎如此。


“唉,文武一定要均衡,不行,不能光培養尚武的風氣,文化也一定要發展起來!”


李蕁昆突然發現,自己治下,一問人生理想,不是進這支軍隊,就是進那支軍隊,沒有讀書的。


哪怕李蕁昆已經開始全社會公布了,即將進行官辦學堂的建設,同樣沒有改變這種情況。


這可不行,光會用武力,文明是不會發展的,而文化的發展,對於源遠流長的華夏來,還是非常容易的。


遠古至夏朝建立以前,華夏的文化就處於起源階段,這一階段,華夏先民在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社會組織形式等方麵的建樹,都是華夏傳統文化的淵源。


夏、商、西周、春秋時期,以青銅器、鐵器、牛耕的出現,宗法製、分封製的建立以及六經的編定為標誌,是華夏文化的形成階段。


戰國、秦、和如今的大漢,社會物質生活內容更加豐富,而政治領域內影響中國數千年之久的皇帝製、郡縣製和各級官僚製度形成。


以造紙為代表的一大批科技成果,以諸子散文、漢賦為代表的文學作品及以《左傳》、《國語》、《戰國策》、《史記》、《漢書》等為代表的史學著作相繼出現,道教產生、佛教傳入,是華夏族群文化的發展階段。


而李蕁昆要做的,就是開始“催熟”!


比如,李蕁昆現在再做的,就是讓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在民族遷徙、衝突中互相交流和融攝,北方世族南遷,促進了南方文化的發展。


接著,南方文化又向北方回流,實現了南北文化的溝通。


同時,玄學從儒、釋、道爭論中誕生,各民族文化風習也在戰亂中薪火相傳,可謂華夏文化內部衝突與融合。


同時,由於係統科技的“揠苗助長”,社會生產力提高,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進一步得到改善。


如今,詩這種文體、建築、道教造像、紡織、科技等標誌性成果接踵而出,遼闊疆域內因地製宜多種形式的行政管理製度為特征諸族薈萃的社會風俗習慣,都是李蕁昆的手筆。


同時,因為李蕁昆的政策扶持,南北各地城市崛起,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詞牌、曲藝等文藝形式適應士人和市民的情趣而出現。


曆史上的“四大發明”,此時已經全部出現。


種種跡象表明,如今已經很巔峰了。


但是…………


對於需要即將迎來一波科學大發展的李蕁昆來,還是不夠!時間太短,它不等人啊!


文化是一個曆史概念,文化的曆史傳播,上層文化是以文字典籍為媒體的,而底層文化主要靠口頭傳承。


以文化的特質變化為前提,用有關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