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六章權利分割(1/2)

說白了,這是地方節度是對於自己的權益的爭取。


而若是一般人,他們或許不會這樣爭取。地方功勞有大有小,是否賞賜他們沒有任何權益幹涉。不過淩風這個功勞也太大了,燒糧草多雄關,這些功勞顯然是升遷的功勞。若是朝廷不予理會說不過去了,而且不給實權也說不過去了。王俊想要彈壓這件事情,就給了他們一個由頭去群起響應!


郭威非常厚道,既然要冊封,自然吧淩風實際掌控的四個一並劃給了淩風。


這四個州實際上是一個地方,那就是天山依稀太嶽山一動的大片地區。太行太嶽兩座山如同環抱的雙臂,將這個笛梵擁入懷中。不管是中原還是北方,這些地方實際上相對獨立的。


終於,在大周的曆史上,多出來一個忠義軍節度使,領遼州沁州隆州儀州四周之地!


後晉一來,除了定難軍節度使和朔方軍節度使,已經沒有那一路兵馬可以掌控四州之地了!


尤其是他現在年紀輕輕的,最多也不過二十五歲。如此年紀輕輕就已經是一方節度使了,這個成就組夠人羨慕了。一旦有了節度使的身份,淩風在山西統治也正是合法起來。他在隆州開設府衙,任命官職。


要說唐朝是一個很奇怪的國度他的四方都是強大的敵人,可是唐朝人眼中卻絲毫沒有任何危機感。


尤其可見的是李世民一直延續隋朝的三生六部製,權利劃分側重於製度上創新和審核,而不是在權利上的製衡。在他的眼中,做官一定是致力於製度和國家強大的努力的,並沒有任何防備官員一旦有私心該怎麽辦。


製衡這一個權利發展核心,在製度完善的盛唐體現並不完善。以至於後來的朝代尤其注重於製衡這一個概念,尤其是明朝,朱元璋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建立了言者無罪的監督體係。將根據君主個人喜好決定是否采納和聆聽諫言,是否根據諫言對發出諫言的人予以懲罰等等都進行了強製,那就是四個字,言者無罪!


由此可見,唐朝亡於權利沒有製衡,製度混亂。而明朝亡於對製衡的理解太誇張了,君主失去了自由發揮的餘地。因為從明朝後世的君主可以看到,皇帝已經開始注重製度上的革新了,可是卻被因循守舊的臣子給堵死的道路。


而節度使製度,就是唐朝對於製衡這個概念絲毫沒有理解的標誌。將地方的一切大權委任於地方,卻沒有一個監管體係是不可能約束地方節度使的。而唐朝後來地方病患頻出,不得不立更多的節度使導致群雄割據。


淩風比較喜歡唐朝文化,對節度使製度了解非常深。節度使就是三個字,土皇帝!


他如今扼要山西要地,基本上整個太嶽山和太行山中間的土地都納入他的懷中了。他底下隻有一個宋偓的邵義軍,領兵不過十萬。搞定了宋偓,他就完整占據了整個山西!


一旦山西在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