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歪門斜道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七十六章 撿死魚的(3/4)

另一邊,五架正廂車出現,每一架正廂車都有兩匹馬拉著進入視線內。


在楊博士那破碎的記憶裏,大明沒有規定一輛戰車的製式,而是讓各地因地製宜,設計自己合用的戰車。但是這種正廂車卻是出現很多。


其實大明戰車的使用也有他一定的原因--


自永樂七年(1409),明成祖派淇國公邱福率精騎十萬北征全軍覆沒,此後明朝的騎兵一蹶不振。隨著政治的腐敗、馬政的破壞以及河套等重要產馬地區的丟失,導致明朝更加沒有足夠的馬匹來裝備大量的騎兵,因此不得不大力發展戰車以抵禦蒙古、女真等少數民族的精銳騎兵。


戚繼光曾論及明朝騎兵與蒙古騎兵的差距:“虜以馬驅逐,我亦馬應之。虜皆二三其馬,且驃壯而慣習之,我軍一馬,又皆羸弱,是馬之算弗如虜也。”


加上來去如風的北方少數民族鐵騎麵前,士兵總是擔心被弓箭殺傷或被騎兵踐踏,還未發射便“手足失措,雖能發槍,不暇取中”。戰車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其缺陷,眾多戰車組成的車營在野戰中構築成了臨時的工事,被一些將領認為“欲行則行,欲止則止,可謂有腳之城”,不僅能“止其衝突”,更有火器為其製勝手段。而鳥銃、佛郎機等射速快、射擊精度高、威力強的火器傳入中國並裝備戰車,遂使戰車不僅具有機動性和防護性,更有重大的殺傷火力。


明正德年間的軍事家何良臣總結車戰之法時說:“欲擋戎馬之衝,非車壁不可;欲挫戎馬之銳,非車擊不可。”可謂一語道破明代戰車興盛的原因。


戰車不僅裝備了當時世界上堪稱先進的槍炮火器,並且能與騎兵、步兵甚至水軍相互配合,各展所長,不僅能防禦,還能進攻。從明代戰車基本特征來看,甚至具備了現代坦克所必須的三要素:機動性、防護裝甲和強大火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明代戰車及其車營可謂初期的坦克及裝甲兵團。


佛郎機是15世紀後期至16世紀初期流行於歐洲的一種火炮,佛郎機炮來源於鷹炮,15世紀的鷹炮,佛郎機,能連續開火,彈出如火蛇,又被稱為速射炮。當時是由葡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