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歪門斜道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二十九章 另一種選擇(2/5)

正確途徑,派出自己身邊的太監去全國各地收稅,這就使本來完全可以通過正常渠道,讓國家財政收入因之上一個台階的榷稅完全地落在了道義的對立麵。


礦稅的出現,從萬曆二十四年開始,持續到萬曆四十八年,幾乎所有青史留名的人物都因為這件事向萬曆上疏陳述過,但是細看之下若是沒有這個礦稅,大明的內庫(國庫)早就空虛


沒有礦稅帶來的現金流源源不斷地向遼東輸血,明朝早就完了。沒有萬曆積攢下的可能高達三千萬兩的錢財,不僅山海關守不住,就算一個小小的奢安之亂都能要了明朝的命。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礦稅還是延續了明朝二十餘年的‘狗命’。


史學家是這樣評論礦稅——


礦稅大興,有其內在的深刻原因:明代前期稅收製度的不合理設計,為商業稅增收留下了很大餘地,從而為中期而後的礦稅大興開啟方便之門。礦稅大興固然有著自身不可克服的諸多弊病,但是從理性的角度加以考慮,它確實對前期商業稅收製度的不足多所匡正。


收稅的內臣地位尷尬,作為無蛋公子,他們為人乖戾,往往為士大夫和百姓所歧視。為了報複社會,這些搞稅收的無蛋公子隨便增加稅額,在崇尚“輕徭薄賦”的國家裏本就令人難以接受,一經內臣之手,世人的抵觸情緒就愈加激烈,合理性更受質疑。後來內臣的惡劣行徑,更證實了人們心中早有的想法。稅入內庫,是對國家財政的直接侵掠,在當日財政緊張的狀況下,難免會激化社會矛盾;礦稅大興的最大受益者是礦監稅使及其隨從,明神宗亦或是皇室財政都沒有從中真正受益,明朝的最後覆亡與礦監稅使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


以上這些觀點其實這些都是磚家們的馬後炮,一個國家要變革,皇帝說了未必能算,即使皇帝想變革,還要經過大臣的同意,想想萬曆皇帝為何三十年沒有上朝,為什麽?還不是那群臣子太屌了,一個個為了真理前仆後繼的去送人頭讓皇帝立太子得聽他們得,說什麽社稷動蕩,寧願用自己得鮮血來成就後世清名流放萬代,學習海瑞餓死自己的女兒以示懲戒來換取讀書人萬世傳唱,那會有萬曆三十年不上朝?


江湖盛傳福王登基能讓一個國家興旺,能讓一個民族強大,她淩微音被忽悠得民族情操高漲,願意為此獻出性命,所以在這種社會矛盾白熱化的前提下她相應並接受了他人的觀點。


很多接觸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