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血染明疆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一百三十四章 事與願違(1/2)

為了避免崇禎肉疼,這錢楊嗣昌不會出,崇禎做為一國之君自然也不會出,所以楊嗣昌又想出了一個增加糧餉的點子。


楊嗣昌例舉了四條方法,一是因糧,二是溢地,三是事例,四是驛遞。


第一條就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將二百八十萬的糧餉,再次進行分派。並且細心的楊嗣昌為他的萬歲爺算了一筆帳,每畝地納糧食六合(蒸飯時用來舀米的小碗),每一百斤糧食折算為八錢銀子,受災害的土地都不用繳納,最後能得到銀子一百九十二萬九千多兩。


楊嗣昌應該沒做過什麽調查,而是想當然地算了這麽一筆糊塗帳,這時候糧食的價格絕對不會隻有八錢銀子而已。


第二條溢地,就是官府核實土地,要擁有土地的人實打實地繳納賦稅,這樣一年下來也可以得到近五十萬兩。


第三條事例,說白了就是請崇禎賣官,凡是繳納糧餉達到一定數額的人,都可以做監生。


第四條驛遞,是要崇禎將這些年來裁剪驛站所得的銀子拿出幾十萬來充當糧餉。


這幾條建議對於捉襟見肘的崇禎來說,都是相當不錯的辦法,雖然他明白打仗就得用錢,沒錢就得打敗仗,卻也不想將哪點微薄的庫存拿出來。


而叫他賣官弄錢,崇禎是說什麽也不會答應的,本來在職官員多數都不幹正事,再弄些小魚小蝦的進來攪和,大明天下從此也就真正的暗無天日了。


崇禎卻也清楚核實土地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為了得到哪可憐的五十萬,人等得起,大明江山等不起啊,所以他被第一條‘因糧’給深深地吸引了。


為了平複百姓煩躁不安的心情,崇禎將“因糧”改為“均輸”,並很不情願地說‘天下黎民要好好地聽朝廷的建議,朕再勞累的我的臣民一年,消除大明朝這個心腹大患。’對天下人表達了自己為民除害,銳意進取的決心,並下詔各州縣認真執行。


令崇禎沒想到的是,在各省大旱連年的背景下,他很不幸地將他的子民再次推向反賊,為他帶來了無法想像的後果。


軍餉的事解決了,崇禎很是滿意,接下來就是部署清繳反賊的人員。對於河南總督的人選,崇禎亦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楊嗣昌的建議,即刻調任廣東巡撫熊文燦履任河南。


並賜楊嗣昌尚方寶劍,告訴他說總兵以下的人,可以先斬後奏,並親自為楊嗣昌送行,前去河南與熊文燦偕同繳賊。


臨行之時,亦從國庫中取出四萬兩銀子叫楊嗣昌帶著,做為前期清繳的預撥款。


能得到崇禎如此的重視,楊嗣昌直是感激涕零,信誓旦旦地踏上了前往河南的征程。


與楊嗣昌同時上路的當然還有熊文燦,兩人約定楊嗣昌駐鎮鄖陽,熊文燦駐後安慶,以抵擋張獻忠與羅汝才的攻勢,熊文燦更是要應付張獻忠、羅汝才的同時,還要對付江北一帶的老回回與劉國能。


熊文燦當年曾招撫了海盜鄭芝龍,並用他的力量對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