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2章 曆史問題(1/4)

兩漢施行以推薦為標誌的察舉征辟選官製度,原本實行狀況良好,被推舉得人大多是優秀人才,但是,這個製度延續一段時間之後,就出了問題。一來做高官的人,周圍的人對其子弟勢必高看一眼,即使沒有特別的托請,進仕途的高官子弟,往往也會被人優待。高官的光環投射到自己的子弟頭上,似乎非常自然。


二來,由於在製度上,高官有推薦人才的權力,對於被推薦人而言,薦主才是真正改變他命運的人,對他有知遇之恩。


待到被推薦的人日後也做了比較大的官,也有能力推薦的時候,他們報恩的最佳方式,似乎就是把恩人的子弟推薦上去,如果已經進仕途,則在晉升方麵拉一把。


於是就逐漸形成了這樣的局麵,越是高官,其子弟就越是做官的機會多,幾代積累下來,就形成了東漢末年的門閥。袁紹和袁術兩個人資質平平,但僅因為兩人出身四世三公的袁家,子弟門生遍天下,所以,起兵的時候,居然一時間形成為最大的兩個軍閥集團。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由於實行九品中正製,做官幹脆成了官宦子弟的專利。


吏部選拔,隻需查閱各人的牒譜便是。


眾所周知,這個國家分裂,政治黑暗,主因就是官僚製成為了變相的世襲貴族製。


徹底改變這種局麵的是科舉製度的執行。我們知道,所謂科舉製,就是考試取官。


無論什麽人,平民還是皇族,隻要通過相關考試,就可以做官,其實,在科舉時代,對高官和皇族也有優勢,不僅子弟可以上比較好的學校,而且有門蔭製度,高官子弟,可以通過門蔭直接進仕途。但是,由於比較嚴格的考試製度,使得這個時代形成了一種風氣,凡是不從考試做官的官員,會被認為沒有本事。


花錢買官的捐班自不必說,被人看不起。


而從門蔭進仕途的人,也往往被人視為紈絝子弟,同樣為人輕視。


風氣所及,即便是皇帝,也不大看得起這樣的人,所以,門蔭出來的人,升遷也難。在這種情景下,即使高官子弟,隻要有心走仕途,往往得走科舉之路,真刀實槍考上。有人研究,自隋唐以來的科舉製度,能夠保證大約有半數的及第者,出身中小士紳和平民,另一半,多是官宦子弟。


現在中國的問題,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