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定居唐朝 > 章節內容

我的書架

第591章 抗災(2/2)

會被選撥來代越王泰行事軍政大權了。


薛朗道:“如此,便有勞李少尹。”


需要揚州這邊做的事情就是後勤和組織管理等一切雜務。李襲譽也是老手,自接到朝廷通知後,便有意識的命人囤積了不少,如今與薛朗一起,不過是匯總一下數據,好讓薛朗這個抗災總指揮心中有數,好做調配。


薛朗一連在揚州盤桓了三天,與李襲譽商議好之後,方才啟程,直接從揚州出發,開始巡視全境的水利設施和工程。


緊趕慢趕,整整走了兩個月多,總算把江南道大半並淮南道部分水利都巡查了一遍。吸取後世的經驗,但凡工程,皆使人刻碑,立於工程所在地,負責之人是誰,在何人任上等等,全都刻於碑上。


在給朝廷的上疏中,薛朗寫道,於碑上有名者,做得好的自然是名傳千古,青史留名;做的不好的,也可按照碑文所刻,追究其責,不使遺漏。水利工程設施,擔係重大,事關黎庶,事關安危,人命至重,貴若千金。以獎鼓勵之,以懲警戒之,以加強責任心。


此策一出,大獲朝廷諸公並小李聖人的讚賞,特別是受到工部尚書的熱烈支持。這年頭,但凡負責營造工程的,多是家傳的手藝和本事,匠戶世代相傳。


若能於朝廷的大工程上留下名聲,於家族是有大好處的。說長遠些,曆朝曆代都要有負責營造的工匠,隻要手藝傳承不斷絕,名望卓著的工匠們,即便換了新朝,也不缺出頭之日。


於是,在朝廷諸公和小李聖人的支持下,薛朗這策不止在水利工程設施上,即便在宮室營造上,也照章辦理。


於是,有唐一代以來,無論何種工程,大到河堤河防的建設,再到宮室、佛塔的營造,在建築物旁皆有碑文立於一旁,後世諸朝皆效仿之,為後世近現代研究古代建築曆史等提供了大量的史實佐證。首倡者薛朗,也在曆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薛朗還不知,如今,他正奮力奔波在治水抗災的大路上。


關中的旱災,因為朝廷應對得當,並未釀成大災難。裴雲昭被奪情起複,調任洪州刺史,主理占城稻在洪州附近的推廣及人口南遷一事。


而留在蘇州的薛朗,炎炎夏日即將過去的時候,迎來一場連綿的大雨,秋天要來了,大水也要來了,在所有人都以為今年的洪峰已經過去的時候!


連綿的大雨,似乎無窮無盡一般,已經連續下了好幾日,莫說城郊,即便是蘇州城中,地勢低窪的地方,房屋老舊些的,已有好幾家垮塌。


李襲譽一對粗眉緊皺。


薛朗問道:“秋糧收得如何?存放的地點安全嗎?”


李襲譽沉聲道:“糧倉安全無虞,就是收獲有區別。”


薛朗了然問道:“因為播種稻種不同的緣故?”


“正是。今年雨水較之往年為多,地勢高的地方還好,地勢低的水田,蘇州、徐州這兩處被淹沒的不少,其餘各州,種占城稻的收獲影響不大,繼續播種舊稻種的,減產至少四成。”


薛朗凝起眉頭:“就是說,今年的產糧較之往年有減產?”


李襲譽沉聲道:“正是!”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