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學武(1/4)

香港吳家,一個隱於喧鬧繁華市井幕後的富豪之家。吳家,是一個已經在香港傳承了150年的古老家族,原姓伍,原廣州十三行怡和行東家。家族創始人伍國營,早先在潘家的同文行內當賬房,積累了經驗與財富。在沒有擔任行商之前,伍國瑩與英國東印度公司已有商業往來。1783年,伍國瑩才在海關監督的要求下充當行商。伍國瑩被外商稱為“浩官”,成為19世紀前期國際商界上一個響亮的名字。1801年,伍國瑩的兒子伍秉鑒繼承伍家怡和洋行的業務。在伍秉鑒手中,怡和行迅速發達,一些西方學者稱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1834年時,伍家自己估計,他們的財產已有2600萬銀元,有人估算這相當於今天的50億人民幣。在當時清政府的統治下,社會地位和財富並不完全一致,“士農工商”的排序中商人是最低賤的。而且在當時。一但當了行商,就終身無法脫離。伍秉鑒也多次申請退休,卻都得不到官府的許可。1826年,他以50萬兩的代價將怡和行行務交與第四子伍元華掌管,但政府仍然要他為所有行商作擔保。他甚至表示願意把百分之八十的財產捐給政府,隻求政府允許他結束怡和行,安享他剩餘百分之二十的財產,仍然未被允許。


1838年,伍秉鑒憑著在官場的特殊關係,早已獲知林則徐來廣州的消息,也明白林則徐所為何來。所以在他以一個商人的敏銳目光下,在家族中分出了一枝,改姓吳,並帶著部分家產移居香港,而且加入了英國國籍,伍秉鑒還把海外的生意全部交給了香港的分枝,自己繼續呆在廣州。


而分出來的這一枝,把生意全部轉入地下,並和伍秉鑒義子後來的鐵路大王約翰福布斯合作,在美國投資鐵路,礦產,股票等。因為伍秉鑒把英國東印度公司的債權全部秘密轉給了香港的分枝,在1840年鴉片戰爭結束後,因為傑出的商業貢獻,英國女王授於了吳家家主世襲伯爵爵位。1856年在十三行毀於廣州西關大火後,吳家家主做為幕後大股東投資了在1832年7月1日由兩名蘇格蘭裔英國人威廉?渣甸及詹姆士?馬地臣創辦的怡和洋行。


做為一個身家頗豐的商人,吳家曆代家主一直關注著內地的發展,在伍家被清政府逼迫沒落以後,就對清政府完全失去了信心。在1906年的時候,當時的吳家家主就接觸了創建了同盟會的孫中三,而且一直給予他經濟上的支持,一直到同盟會改組的GMD取得政權,但在GMD當政後,內地頻頻發生內戰,當時的吳家家主又失望了,遂停止了經濟援助。


據說,吳俊父母的婚禮還是北京一個首長做的介紹。現在內地的高層已經把香港的回歸擺上了日程,希望家裏老爺子給英國高層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