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該計較不計較(1/4)

站在荊強的角度,演不演電影?


沒什麽不可以。


關鍵是有這個必要嗎?


他目前的名氣根本不需要去演電影。


年底又要開啟從北向南的高校巡演,一樣可以把名氣拉滿。


花這麽多錢去拍電影有必要嗎?


作為上一世的戲劇學院舞美專業繪景師畢業後,他在平京圈內還是混了三五年的。


知道就像滾圈一樣。


影視圈也是從這幾年開始迅速混亂化。


以前各種電影廠編製架構嚴管的局麵開始放開,各種亂七八糟的電影、劇組、男女關係充斥市場。


就在90年、91年恰恰是內地整個電影行業的分水嶺。


改開之後,被極大約束的電影文化生活爆炸式的放開,全國人民在80年左右瘋了一樣的喜歡看電影。


那時候一年能有近三百億人次的觀影紀錄!


各種電影院、露電影場、移動電影隊,都極大的豐富了全國人民的觀影熱情。


8年《少林寺》上映的時候,一兩毛錢的票價,能賣出過億的票房!


換算到現在那就是過百億的總票房。


但這種局麵從85年左右之後就開始急劇下滑。


電視、錄像廳開始搶奪市場,特別是後者,各種正規不正規渠道流進來的大量港台國外電影,一下提高了觀影審美檔次。


看慣了港台、國外成熟的優秀作品,哪裏看得進粗製濫造的國產電影。


而且錄像帶和磁帶一樣的可複製性,也比電影播放成本低得多。


國內電影廠迅速萎縮。


窮得不得了,隻能拍那些低俗得要命的商業片吸引眼球。


然後這麽爛的片子,在電影院看毫無體驗感,就愈發沒人看。


陷入死循環。


這種情況要到95年放開國外大片引進,真正在大銀幕上欣賞《真實的謊言》,感受到大銀幕的震撼威力之後。


才逐漸改善電影界的經濟情況。


五六年的積澱之後進入新世紀,內地電影才開始複蘇,再過五六年才真正有了和國外電影抗衡的力量。


因為那時候才建立起票房院線製度。


整個九十年代的國產電影不算票房的,僅僅看賣出多少個拷貝,也就是電影膠片,來計算盈虧。


這事兒就變得極不靠譜。


管理部門不許賣那麽多的話,再受歡迎也隻能幹瞪眼。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