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因果循環(1/6)

第十一章 因果循環


全市的排查工作還在繼續,凶手的名字確定是陳開慧,但這個已經在人間蒸發的人找起來談何容易?王允看了看桌上擺著的手機。


董青失蹤了,李媛也失蹤了,現在連趙局長也不見了人影……王允越想越覺得想不通,到底是哪裏錯了?是哪條線索還沒有想到?董青與李媛的失蹤跟凶手有關,那麽趙局長的失蹤是不是也跟凶手有關?王允隱隱覺得,這三個人同時失蹤,也都跟這個凶手有關。趙局長也跟三十二年前的那件事有關?


如果趙局長也真的跟凶手有關係的話,那他在其中又扮演了什麽樣的角色?如果他們幾個都是被凶手綁架或者已經殺害了,那當初處決的吳離又算什麽?王允越想越覺得心驚,眉頭緊緊地皺在了一起。


每一個問題都讓王允坐立難安。


可接下來的一個發現證實了王允的猜想。因為趙局長連車帶人失蹤,王允隻好帶人搜查了趙局長的辦公室和家裏,結果在趙局長的辦公室裏發現了那份丟失的指紋鑒定結果。這讓王允難以置信,趙局長竟然就是盜走指紋鑒定結果的那個人?可他這麽做的目的又是什麽,包庇犯罪嗎?


不可能!


王允知道趙局長是什麽樣的性子。他與趙局長共事的十幾年裏,趙局長帶著他破獲了多起命案,趙局長更是敢於與凶手和毒販正麵衝撞,這樣的一個人不可能做出這樣的事來,可原因到底是什麽呢?


錄像帶的內容就那麽一小段,它到底講述了什麽?一個失去意義的人偶,到底是對李贛的挑戰,還是一種戲弄警方的行為?


她,到底是誰,現在又在哪裏?


C大313寢室。


李贛躺在床上,望著牆上老二的遺像,往事曆曆在目。狗兒威將午飯放在他的床前,臨走的時候說下午有成妍老師的課,記得要去,臨近期末應該是勾畫考點什麽的。


李贛點頭。


蛋蛋若無其事地在每個床鋪上跳來跳去,最後落到李贛的懷裏,這裏最為暖和,它蹭了蹭李贛,像是在告訴他挪進去一點兒,好給它騰出足夠的空間。


下午兩點,李贛準時邁進教室,這堂課是選修課,由他的師姐成妍來講。


不大的教室裏坐得滿滿當當,成妍並不著急翻開書本勾畫考點,而是將書本放在一旁,饒有興致地說:“我這裏有五個問題,關於為人處世的,當然也涉及一些心理學上的知識,大家有興趣聽聽嗎?”


學生們將手裏翻開的書本放下,認真地看著成妍,一個個表現得格外興奮,要知道成妍老師上課的風格可從來不是這樣的。


“第一題: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個農夫家,農夫給了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饑餓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農夫家裏,發現農夫一無所有,他感動得熱淚盈眶,長跪不起。此後,他心懷感恩,把愛帶給他所遇到的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同樣的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個農夫家,農夫給了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饑餓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農夫家裏,發現農夫家裏擺著很多好吃的,感恩很快被憤怒替代,他舉刀殺了農夫。因為,他發現農夫還有那麽多食物沒有給他。


“接下來是需要你們思考的:第一,同樣的行為會得到完全相反的結果,是因為看到自己得到的,會感恩;看到自己沒有得到的,會仇恨。第二,救人命的是農夫奉獻的饅頭和水,與農夫自身擁有的並無關係。但現實中,人們更注重農夫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下的慷慨,那意味著更高尚。而實際上,愛心存在於生活中的每個點滴,每個人都可以獻愛心,這樣每個人都是自己的救世主,也可以力所能及地幫助身邊的人。第三,感恩或者仇恨,往往都由一些細節決定,而非本質決定。從本質上看,兩種情況下,結果都應該是感恩的,但隻有正常而理性的人才能在兩種情況下都保持同樣的感恩心態。


“問題和思考同為題目,我的問題是:在感恩和仇恨之外,是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心態存在?”


學生們大多聽過這個故事,結論大多也知道,雖然每個人的見解不同,可也不會相差太遠。但成妍的問題讓所有人意外,大家紛紛討論起來,教室裏熱鬧得像是菜市場。沒人給出正確的答案,後來還是成妍揭開了:另一種心態是饑餓者離開了農夫家,從此相忘於江湖,也可以說是此生再無交集。原因很簡單,饑餓者想忘掉自己當年落魄的境地,至於原因需要學生們自己去探討。


“第二題: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個農夫家,農夫給了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饑餓者得救了。但後來,人們發現這個被救者是個被通緝的貪官。於是,很多人仇恨農夫,認為他助紂為虐。同樣的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個農夫家,農夫給了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饑餓者得救了。但後來,人們發現這個被救者是個曾經多次助人的善人,於是,很多人稱讚農夫做了一件大功德的事。


“思考一:當救人於難,要視身份而救,每個人都會根據自己的標準決定應該去救什麽人,不救什麽人,於是,很多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見什麽人都不救了。思考二:如果人們在兩種情況下,都能對農夫心懷敬意,愛心或許會茁壯成長。反之,則在勢利、戒心等的影響下,喪失愛心。


“問題是:貪官和善人的區別以及輿論壓力的不確定性作用。”


學生們熱烈討論著,成妍拿著水杯在教室裏悠然地走來走去,不時給學生們一些提示,最後一個女生答對了這道題:貪官和善人沒有本質區別,人生來平等,特別是在饑餓者的這個角色中,他們沒有區別,都應該被救。至於輿論的壓力是每個人內心不夠強大,容易受人影響,這樣的情況其實和貪官、善人一樣,皆在一念之間。


“很好,平時成績加十分。”成妍帶頭鼓掌,這下子學生們的積極性全被調動起來。60分的及格線一下子變成了50分,答對的女生激動得紅了臉,眼巴巴地望著成妍,繼續聽第三題。


“第三題: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個農夫家,而這個農夫指著另外一個農夫的家說:‘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饅頭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饑餓者艱難地走到那個農夫家門口,農夫打開門,抱歉地說:‘我沒有吃的了。’於是,全村的人都仇恨這位農夫,而沒有人指責那位從來不幫人的農夫。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個農夫家,這個農夫指著另外一個農夫的家說:‘看,那家就是曾施舍饅頭和水救人的人,你去求他吧。’饑餓者艱難地走到那個農夫家門口,農夫開開門,說:‘我隻有半個饅頭了。’於是,全村的人都鄙視這位農夫,而沒有人指責那位從來不幫人的農夫。


“思考一:對於有愛心者,人們的標準會不由自主地抬高。思考二:對於自私者,人們會把期望值降低到最小。思考三:‘超道德’是驅逐愛心的強大力量,直到所有的人在麵對饑餓者時都關上家門。


“問題是:兩個農夫之間的愛心比較。”


答案是:不幫人的農夫不見得就有幫人的能力,而幫人的農夫也不見得有幫人的能力,他們之間沒有愛心存在。雖然幫人的農夫拿出了自己僅有的半塊饅頭,可這種行為並不是我們所提倡的,道德並不是半塊饅頭說了算,農夫給出半塊饅頭自己也會餓死,可他寧願給出去,這種在心理學上來說屬於一種病態。


有能力則幫,沒能力就不要勉強。


沒人答對。


“第四題: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撞地跑到一個農夫家,農夫給了他一個饅頭、一碗水,饑餓者得救了。得救者走到農夫家裏,發現農夫一無所有,感動得熱淚盈眶,長跪不起。此後,他心懷感恩,報答農夫,同時對於農夫的任何行為,他都不問善惡,全力支持。久而久之,農夫認為自己一切都是對的,後來因犯大錯而破產。一個餓得奄奄一息的人,跌跌撞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