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節(1/3)

通貨膨脹,引起搶購狂潮,上海經濟漸趨癱瘓。上海產業界人士紛紛遷資海外,尋求新的出路。資金的外流,致使留在內地的榮氏企業元氣大傷。這讓榮德生氣憤不已,“生平未嚐為非作惡,焉用逃往國外?”在最後關頭,榮德生和榮毅仁父子經再三斟酌決定留在大陸。


上海解放後,榮氏企業麵臨困難,不僅資金緊張,原料也供應不足,國家通過發放貸款、供應原料、收購產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對榮氏企業予以大力扶持,實現了新的複蘇。榮德生父子加深了對共產黨的信任感。這件事的直接結果是,榮毅仁在1954年向上海市政府率先提出將他的產業實行公私合營,這一舉動為上海對私營工商業的改造工作起了積極帶頭作用,榮毅仁“紅色資本家”的稱呼由此得來。此後,榮氏企業在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中不斷調整政策,發展壯大。


縱觀榮氏兄弟一生作為,確實具有很大的社會功績。因榮宗敬逝世得早,榮德生的功績更大,大體體現在三個方麵:實業,文教和城建。實業上不必說了,麵粉大王、棉紗大王的稱號足以證明。榮德生曾在上海無錫兩地先後創辦了多所大學、普通中學、職業學校、小學、機工養成班;創辦全國第一個有書目的鄉村圖書館大公圖書館;編印、散發了《人道須知》等公民教育教材,竭力倡導、推行公民教育;造橋100多座;築成道路八十餘裏……


1952年7月榮德生逝世,終年78歲。他的一生建樹如此之多,卻隻著布衣布鞋,粗茶淡飯,從不奢華。


榮德生於1934年建造的寶界橋如今已不能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1994年10月,榮德生的孫子,中信集團的掌門人榮智健與無錫市政府商量,保留舊橋,由他出資3000萬元港幣在邊上再另建一座寶界橋。五裏湖上架起的這寶界雙虹,象征著中國民族工業首戶走過的艱難曲折的曆程,也象征著東方文明古國建設公民社會的美好未來。這也算是榮氏兄弟留給我們的紀念吧。


第十三章 王國維:沉湖棄世解塵埃


1927年6月2日上午,中國20世紀傑出的學術大師王國維,正值其學術生涯巔峰之際,卻在北京頤和園昆明湖自沉棄世。消息傳出,頓使海內外學界同深哀悼。人們在痛惜他“中道而廢”之時,更競相揣度其不明不白自沉的原因。幾十年來,猜測、推論,諸見紛陳而時有新見,又因各執一隅而難以定論,於是成20世紀中國文化界一大“公案”。


王國維主編的中國第一份教育雜誌,即所謂《教育世界》,幾乎成了他一個人的刊物:大量的文章都出於他一個人之手,以至常常不得不隱去作者本人的姓名。借助於這一雜誌,他創造了許多“中國第一”:第一個在中國較係統地介紹德國哲學,尤其是叔本華、尼采和康德的哲學;他的《紅樓夢評論》,為我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開山之作;後來,他的主要精力就慢慢轉到國學上去了,最終成為一代國學大師,劉夢溪稱他為“中國現代學術奠基人”,郭沫若稱其是“新史學的開山”,以至魯迅也讚揚道:“要談國學,他才可以算一個研究國學的人物。”可是,他怎麽能在《三十自序》中,把自己以後的進步“圈定”在十年、二十年呢?莫不是冥冥之中就有某種預感了?


人間地獄真無間,


死後泥洹枉自豪。


終古眾生無度日,


世尊隻合老塵囂。


這樣的人生感悟,才真是絕望到極點了。即使在七十年後的今天,當人們佇立在萬壽山巔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