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八五章 萬一進去了......(3/3)

纓道“叔父就在此好生謀劃,侄兒去將這事兒給辦了。”


何瑾聞言便欣慰地笑了,但想了想,還是不忘交代道“記得多跟劉火兒和陳明達商量商量,他們清楚我當初如何處置災民遷徙的。最重要的是,遷徙時一定記得登記造冊、編好裏甲。”


“假如倭寇的確如錢華所言,大部分是沿海窮困的百姓,那他們在當地肯定會有親人的。編好了裏甲,十戶相互監督,就可以大大減少倭寇跟百姓相互串通。同時,也利於我日後將計就計”


這時張侖就不得不感歎同樣是人,甚至我還比叔父大三歲。怎麽我就光想著趕緊將百姓遷走,人家考慮問題就麵麵俱到的?


甚至最後一句話的意思,還要有備無患、化弊為利?


嗯假如有朝一日,三人真要坐牢的話,也得保叔父在外麵。畢竟人家這腦瓜子,在外麵還能想辦法將自己撈出來。


要是他跟自己都進去了,留李承祐那傻子在外麵,那估計也沒啥事兒,因為何瑾肯定會自救,然後出來收拾李承祐的。


同樣思考著這個問題的李承祐,佩服之餘不由思維發散,道“叔父,你審問錢華前提到的學費是不是也在教育侄兒,有些事情其實不必動刑,也能得到想要的結果?”


何瑾聞言顯然有些愣,但很快就了然地點了下頭,認真地言道“你不提我差點都忘了不錯,嚴刑酷法的確可以讓人開口。”


“不過那樣犯人說的,其實都隻是你想聽的。真正的執法機構,要在確鑿證據的基礎上,大膽推論,小心求證。”


說到這裏,他才忍不住一歎,道“如此才能還原整個事件的全貌,以及讓你體會到人心的轉變,繼而才能了解人性”


這番話,無疑給李承祐很大的啟發。


想著大明的錦衣衛,雖說威名赫赫,朝野皆知。可無論朝堂還是百姓,對其更多的是怕,而不是信任。


根本的緣故,就是因為錦衣衛刑罰太重太變態,難得人心。


倘若真正能做到何瑾所說的那樣,稍微減少執法的粗暴嚴酷,反而拿出更大的精力,還原事情真相,效果可能會真的不一樣。


想至此,他當即躬身一禮,心悅誠服地道“叔父言之有理,侄兒受教了。”


何瑾也一副深感欣慰的模樣,擺擺手抬步離去,路上卻忍不住嘀咕道“唉,就騙了你幾分碎銀子,還要讓我編這麽個理由,容易嘛我?”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