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九五章 會不會講話?(2/3)

這個事兒呢,對大明來說也的確是件新鮮事兒。祖製上沒有過,且諸位所學的孔孟禮教當中,也未曾提倡這個,甚至還極度排斥貶損。”


然後到了這裏,他就忽然高聲一轉,道:“但是!......不管再怎麽說,諸位也都是宦海沉浮的人物兒,難道這麽多年的實務經驗,就沒有讓你們意識到,此乃大明一次來之不易的契機?”


“收降蒙郭勒津部落,再用大明豐裕物資以籠絡,火篩至少不會再連年劫掠了吧?如此省下來的大量軍費,朝廷可用來做多少事!”


“況且我大明地大物博、物產豐裕,用以懷柔塞外部落本就是良途。唯有主動培養起草原的經濟命脈,我等才能有掌控其命運的手段。難道兩方非要拚個你死我活,打至族滅絕種,才算貫徹了聖教理學?”


對於這一點,何瑾其實是很不能理解的。


蒙古高原早就被證實不適合耕種作物,身為農耕文明的大明,就算窮極全國之力,將腦漿子都打出來,然後占了那地方又有啥用?


反倒是以商業為紐帶,走向多民族農牧共贏的道路,才乃正途。


此時何瑾一番言辭激烈的話,算是徹底為通商互市,安上了‘政治正確’的名頭。


也正是為達到這個目的,早就得了火篩來信的他,一直等到剛才的關鍵時刻才力挽狂瀾,時機把握可謂妙到毫巔。


隻不過,這樣一番大明朝臣從未聽過的道理,也引發了不少人深思。


其中他的那位便宜大哥王華,沉吟許久後,忍不住問出心中最大的疑惑:“潤德,為何通商互市如此兩利共贏之事,典籍當中從未有過記載?”


“因為今時不同往日嘛,聖賢所處的時代小國寡民、列國紛爭,而我等如今卻乃大一統的王朝,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聖賢也是人,並非無所不知的神,所言所論也是為了解決當時的問題。倘若用當時的思想,來解決今時的問題,豈非緣木求魚?”


嘴上說著這些,何瑾其實知道,自己還是給儒學留著麵子的。


因為真正在他看來,不管是孔夫子,還是孟夫子,都是周遊列國兜售治國經驗。很可惜,他們活著的時候,儒學就不被重用,足見儒學不是個真正能解決問題的東西。


然而到了明朝這時候,脫胎儒學而出的理學已一統江湖。他要是現在敢站出來,正大光明地詆毀儒學,鐵定會走在街上就被讀書人打死。


所以此刻隻能點到為止,略微提一下儒學也是有時效性的,並非萬古不變的真理,更不是解決所有事的萬金油。


可縱然如此,身後也忽然充斥著一迭聲的“大膽”“放肆”“豎子不知天高地厚”之類的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