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修成正果:回敘路程30(1/6)

【涼州(武威)是:


曆史文化名城,五涼古都,自古便是絲綢之路重鎮,商賈雲集,在公元2世紀至6世紀的中古時期,涼州曾是具有全國意義的三大據點之一,是當時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地域,數度改朝換代,涼州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中原大地與西域的物質文化交流,都要在這裏進行融合,帶上鮮明的涼州特色。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驃騎大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開辟河西四郡,為顯示漢軍的武功軍威而設置了“武威郡”,武威從此而得名。三國時曹魏在這裏設置涼州,上升為全國十三州之一,武威從此又有了“涼州”的別稱。東晉十六國時期,前涼、後涼、西涼、南涼、北涼先後在這裏建都,創造了史不絕書的“五涼文化”。隋唐時期的三百年間,“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番,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在中國曆史上留下了燦爛的篇章。宋朝這裏是西夏國的“陪都”,留下了豐富多彩的西夏文化及一批珍貴的西夏文物,其中西夏碑尤為珍貴-是迄今所見保存最完整、內容最豐富、西夏文和漢文對照字數最多的西夏碑刻。元代成吉思汗之子闊端與西藏宗教領袖薩班在這舉行了著名的“涼州會談”,完成了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大業。明清更是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在中華曆史史冊上寫下了光輝奪目的篇章。悠久的曆史,為武威留存了豐富的文物古跡;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這裏綺麗的自然風光,也成就了古城涼州的千古美名。】


【擁有“馬踏飛燕”、“馬踏飛鳥”、“天馬”、“馬超龍雀”等多種名稱。馬長45厘米,寬10.1厘米,通高34.5厘米。作者運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藝術手法,巧妙地利用力學與鑄造原理為一體,塑造了風馳電掣的千裏馬形象。為了表現奔馬超越飛鳥那一刹 那間的情景,作者刻意將馬的兩條前腿一前一後,有力地跨越在飛鳥之前,左後腿直挺在馬身之後,右後腿馬蹄輕輕觸及鳥背,使飛鳥回首驚望,自歎不如。通過奔馬與飛鳥速度之強烈對比,襯托出奔馬的神速。這極富想象力和獨創性的構思,賦予奔馬以旺盛的生命力。作品整體構思巧妙,細部構造恰到好處,各部位大小比例適當,位置準確,整體造型優美無比。馬的軀體壯實,頸部如鶴頸卓立,給人以穩定之感;馬張嘴嘶鳴,尾巴上揚,四條腿又作飛奔狀,給人以動感。整個造型設計奇絕,表現了作者高深的藝術造詣,是不可多得的千古佳作。】


【銅奔馬的製造,極巧妙地解決了支撐點、重心、平衡、抗阻力等科技問題。即用一隻展開雙翅,有著長寬尾巴的飛鳥作為馬蹄的支撐點,使馬的著地麵積擴大,站立不倒。同時,飛鳥又位於馬腹下前部,馬蹄在鳥背上,恰是奔馬的重心所在,增加了穩定程度。馬的前右腿和後左腿向前後伸直,另外,兩腿則同時向腹底收縮,以保持軀體平衡。另外馬的軀體溜圓,可減輕風的阻力,給人以飛速奔跑的感覺。在製作工藝上,模鑄與焊接相結合,技術精湛,看不出沙眼和焊接的痕跡,它使我們看到了我國漢代時期先進的科學技術水平。】


【著名的馬踏飛燕是中國旅遊標誌,又名“馬超龍雀”、“銅奔馬”,為東漢青銅器,1969年出土於甘肅省武威雷台漢墓。東漢時期鎮守張掖的軍事長官張某及其妻合葬墓中出土,現藏甘肅省博物館。奔馬身高34.5厘米,身長45厘米,寬13厘米。198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