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公孫醜(上)(1/6)

公孫醜︵上︶ 卷三 原 文


公孫醜 [1] 問曰:“夫子當路 [2] 於齊,管仲、晏子之功,可複許 [3] 乎?”


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西 [4] 曰:‘吾子 [5] 與子路孰賢?’曾西蹴然 [6] 曰:‘吾先子 [7] 之所畏也。’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西艴然 [8] 不悅,曰:‘爾何曾 [9] 比予於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專 [10] 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 [11] 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於是?’”


曰:“管仲,曾西之所不為也,而子為 [12] 我願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


曰:“以齊王 [13] ,由 [14] 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 [15] 。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 [16] ,猶未洽於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後大行。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


曰:“文王何可當 [17] 也?由湯至於武丁,賢聖之君六七作 [18] ,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武丁朝諸候 [19] ,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其故家 [20] 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子、微仲、王子比幹、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 [21] 輔相 [22] 之,故久而後失之也。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裏起,是以難也。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 [23] ,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 [24] 也。夏後、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裏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禦也。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於此時者也;民之憔悴於虐政,未有甚於此時者也。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於置郵 [25] 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 [26] 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注 釋


[1]公孫醜:齊國人,孟子的學生。


[2]當路:當權、當政。


[3]許:興盛、複興。


[4]曾西:魯國人,名曾申,字子西,曾參的後人。


[5]吾子:對友人稱呼,相當於“您”、“老兄”等。


[6]蹴然:恭敬的樣子。


[7]先子:指已經過世了的先輩。這裏指的是曾參。


[8]艴然:發怒的樣子。


[9]何曾:怎麽、竟然。


[10]專:這裏指管仲獨自一人始終得到齊桓公的信任。


[11]功烈:功績。


[12]為:同“謂”,意為“認為”。


[13]王:成就王業。


[14]由:通“猶”,意為“好像”。


[15]滋甚:更甚。


[16]百年而後崩:據說周文王活了九十七歲,因此說“百年”。


[17]何可當:什麽可以抵擋?


[18]作:量詞,相當於現在的“起”。


[19]朝諸侯:使諸侯來朝拜,或指接受諸侯的朝拜。


[20]故家:世臣望族稱為“故家”。


[21]相與:共同。


[22]輔相:輔助。


[23]鎡基:農具,有人認為專指鋤頭。


[24]易然:這樣很容易。


[25]置郵:以馬傳遞稱為“置”,以人傳遞稱為“郵”。


[26]倒懸:形容痛苦之極。 譯 文


公孫醜問道:“如果先生在齊國得到重用,能再次建立起像管仲和晏子那樣的功業嗎?”


孟子回答道:“你可真是個齊國人啊,隻知道世間有管仲和晏子。曾經有人問曾西道:‘和子路相比,您和他誰更有才能呢?’曾西不安地說道:‘子路可是我父親敬畏的人啊,我怎麽敢和他相比呢!’那個人又問道:‘那麽,和管仲相比,您和他誰更有才能呢?’曾西聽了這話,立即就不高興了,說道:‘你竟然拿管仲來和我相比!管仲受到國君的信任那樣多,執掌國家的大權那樣久,建立的功業卻那樣少,你怎麽能拿他跟我相比呢?’”


孟子接著說道:“管仲那樣的人連曾西都不願跟他相提並論,你以為我願意跟他相提並論嗎?”


公孫醜又問道:“先生,管仲輔佐齊桓公稱霸了諸侯,晏子輔佐齊景公揚名天下,這還不值得效仿嗎?”


孟子說道:“憑借齊國的強大實力,要稱霸天下簡直是易如反掌。”


公孫醜說道:“聽先生這樣說,我就更加覺得疑惑不解了。以周文王那樣的品行,活了快一百歲了,都還沒能統一天下,一直到周武王、周公繼承了他的事業,才統一了天下。現在,先生卻說稱霸天下易如反掌。難道說,連周文王都不值得效仿了嗎?”


孟子回答道:“我們怎麽能跟周文王相比呢?由商湯傳位到武丁,這期間有六七個賢明的國君,而且世人歸順商朝也已經很久了,時間一長,這歸順之心就很難被改變了。在這樣的情況下,武丁召見天下諸侯,統治天下百姓,就像將他們放在自己的手心裏轉動一樣容易。商紂統治的時代離武丁時期並不算久遠,所以武丁時代的舊臣還流傳著忠於商王的傳統,社會風氣和利於統治的政策也還有保留下來的,更何況還有微子、微仲、比幹、箕子、膠鬲這樣一批賢臣在共同輔佐商紂,所以,商紂又統治了很久才失去天下。那時,普天之下的每一尺土地都屬於商紂所有,普天之下的每一個百姓都歸商紂統治。盡管如此,周文王還是從麵積隻有百裏的地方興起了,這是非常困難的。


“齊國有句俗話,說:‘雖然有智慧,但不如憑借形勢;雖然有鋤頭,但不如順應農時。’從現在的形勢看,稱霸天下確實是很容易的。夏、商、周這三個朝代興盛時,沒有一個諸侯國的國土能超過一千裏,而現在齊國的國土卻超過了一千裏;在齊國境內,到處都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還一直傳到了邊境,這說明齊國已經有很多的百姓了。此時,國土已經夠大了,不需要再封疆擴土,百姓已經夠多了,不需要再招募增加,此時如果能施行仁政來稱霸天下,就沒有誰能阻擋了。更何況,曆史上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長時間地不出現賢明的國君,天下百姓忍受暴政的折磨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麽厲害。饑餓的人饑不擇食,什麽都吃,口渴的人渴不擇飲,什麽都喝。


“孔子說過:‘德政一旦流傳開,要比驛站傳遞政令還要快。’在現在這個形勢下,如果一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能施行仁政,百姓的喜悅之情,就如同把他們從倒懸的痛苦中解救出來一樣。因此,現在隻要用上古人的一半工夫,就能成就雙倍的功績。這隻有在現在這個時候才能做到吧。” 闡 釋


在這一章裏,孟子對比曆史,認為要施行仁政,當前是最有利的時機。同時,孟子還認為,管仲、晏子用最有利之條件完成了微小的霸業,失去了統一天下的大好時機。


的確,在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割據,群雄紛爭,社會秩序動蕩,百姓夾在戰亂的縫隙裏,命運極其悲慘。根據當時的社會局勢和百姓的心理,孟子認為,已經到了施行仁政的大好時機。他進一步認為,如果實力強大的國家能不失時機地施行仁政,隻需做古人一半的事,就能收獲比古人多一倍的功效,有序局麵也能很快形成。


當公孫醜問“夫子當路於齊,管仲之功可複許乎?”時,孟子很不高興,盡管管仲“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功也,民到於今受其賜”,但時代不同了,一切就要從頭說起了。當時,周王室衰弱,霸業不能救天下,作為大國的齊國有足夠的條件統一天下,但齊國卻沒有這樣做。


因此,孟子認為,如果能通過施行仁政而統治天下,那就沒有人能抵擋了。而現在正是饑餓的人不挑剔食物、口渴的人不選擇飲料的時候,正是施行仁政的大好時機,如果一個大國施行仁政,那百姓的高興就像一個倒掛著的人被解救下來一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