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8

7.8


子曰:“不憤 ① 不啟,不悱 ② 不發 ③ 。舉一隅 ④ 不以三隅反 ⑤ ,則不複也。” 字 詞 釋 義


①憤:《論語集注》:“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所以,這裏是指對問題苦思冥想,仍然無法領悟的意思。


②悱:音fěi,想說又不能明確說出來。


③發:引導,啟發。


④隅:音yǔ,角落。


⑤反:是“返”的同義詞,這裏引申為類推的意思。 點 睛 譯 文


孔子說:“我教導學生,不到他苦思冥想,仍然無法領悟的時候,我不會去引導他。不到他想表達卻表達不出來的時候,我不啟發他。如果教授給他的知識,他卻不能以此推彼,舉一反三的話,我就不會再教他了。” 智 者 慧 心


我們知道,孔子不僅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還是一位偉大的教育家。他開創了私人辦學的先河,提出“有教無類”的全民教育觀點,提倡各個階層的人都應當接受教育,這對後世的教育體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在教學的過程中,孔子完全掌握了學生學習和接受情況,並且對於學生的性情、特長和日常生活情況,也都了如指掌。孔子既教書,也教人,將教與學完美地融為一體,同時又能根據每一個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針對性地教育,即“因材施教”。


這裏孔子向我們展示了一種典型的教學方法,即通過“鼓勵,引導,啟發”展開的啟發式教學。從本書中我們不難發現,孔子與學生的對話,都是由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展開一問一答的。與此同時,孔子還經常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和想法。有時候,即使學生的觀點與自己不同,他也不會斷然否定。就像孔子與子貢關於告朔時使用祭品的問題,孔子盡管認為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也沒有用師道尊嚴強迫學生接受他的觀點,而是采取了互相尊重、各自保留的態度。不論是什麽樣的問題,他都能把握住關鍵點,循循善誘,師生之間的互動非常靈活,氣氛活躍,有效地調動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


反觀我們現在的教育,雖然引進各種多媒體教學設施,但變化的也隻是教學工具的形式而已,所有的教學還是圍繞著教師的授課方法展開的。幾千年前就已經非常成功的教學方法,難道不值得我們引以為鑒,運用到實踐中去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