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文化中的野生動植物(1/6)

美國文化中的野生動植物


原始民族常以野生動植物為基礎,建立起自己的文化。所以,居住在大平原上的印第安人不僅把野牛作為食物,還在自己的建築、服飾、語言、藝術、宗教等諸多領域運用野牛這一元素。


對文明程度較高的民族而言,形成其文明的基礎已經變遷,但無論如何,在其文化中還留存著一些野生的源流。在此,我要對這些野生源流的價值進行論述。


沒人知道該如何衡量文化的分量和尺寸,所以,我也不會徒勞地做那樣的嚐試。按照過去的有識之士所總結的觀點,我想談談體育、風俗還有接觸野生事物的經驗,並且對三者中的文化價值加以探索。


首先,有一種激發曆史意識的價值存在於所有的經驗當中,提醒我們自己獨有的民族起源和進化特征。這種意識,從它最深層次的意義來看,就是“民族主義”。在下麵將要舉出的例子中,很難找出其他合適的簡稱,所以我暫且稱其為“拓荒者價值觀”。比如,一個男童子軍用浣熊皮做了一頂帽子,然後在小路下的柳樹叢裏裝成丹尼爾·布恩的模樣。他這是在重現著美國曆史。可以說,他正要從文化角度去正視黑暗和血腥的現實。再舉另外一個例子,一個農場主的兒子進到教室,身上散發出麝鼠那樣的臭氣,因為他在早飯前安置了他的捕鼠陷阱。可以說,他正重複著當年的毛皮交易。“個體發展重複種群發展”的規律,在社會與個人當中都存在。


第二種價值也是存在於各種經驗當中,揭示我們對“土壤—植物—動物—人”這一關係鏈條的依賴,提醒我們屬於生物群落。文明借助於工業化帶來的新工具和新的生產關係,把最基本的人與土地間的關係搞得亂七八糟,以至於文明本身在人類腦海中的印象也開始模糊。我們對工業帶給我們的改變萬分崇拜,但卻忘記了支撐工業的是什麽。現在,教育應該靠近土地而不是遠離土地了。民間的很多傳說,記載著人們靠狩獵來滿足家庭衣食需求的曆史場景,例如,育兒歌謠裏唱到:人們帶回了野兔皮,為嬰兒製作睡袋。


第三種價值還是存在於所有的經驗當中,它在集體裏發揮著倫理約束作用,這便是我們常說的“獵人的道德”。我們的狩獵工具相比於我們自身,擁有更快的更新速度。所以,獵人的道德,便是一種自覺的對武器使用的限製。這樣做是為了保持狩獵的技巧,減少對新武器的依賴。


野生生物倫理學具有一個優點,就是獵人身旁不會有人站出來稱讚或者責罵他的舉動。不管他幹什麽,都是他自己的意識控製著他的身體那麽做的,而不是旁觀者。這個事實的重要性不需要過分誇大。


自願遵守道德信條提升了獵人的自尊,但更應被牢記的是,違背道德信條就意味著墮落。比如,所有的獵人都有這樣一個信條,即不能浪費好肉。可是,現在就有一個明顯的問題:威斯康星州的獵鹿人,在合法地獵殺2隻公鹿的同時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