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王侯們的反抗與教會的分裂(1/5)

第47章 羅馬教會在保證其在基督教國家中的領導地位的鬥爭中表現出了一個極大的弱點,那就是教皇的選舉方式問題。


如果教皇確實要實現自己明顯的野心,在整個基督教世界建立唯一的統治和和平,那麽擁有強大、穩定而持久的領導權就成為必需。在有機會實現這一點的那些偉大時代裏,首要的事情在於:教皇在位期間應該是年輕力壯的;教皇應該選定自己的指定繼承人,並能同他商討教會的政策;選舉的方式和程序應該是清楚、明確、固定且沒有爭議的。但不幸的是這些條件一個都沒有實現。人們甚至不清楚誰在教皇選舉中有選舉權;也不知道拜占庭和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在這個問題上是否有發言權。那位偉大的教皇兼政治家希爾德布蘭德(即格列高裏七世,1073年-1085年在位),為使選舉正規化做了很多工作。他將選舉權局限於羅馬的主教,同時把皇帝的權力縮小到隻擁有教會讓予他的形式上的批準權。但是他沒有選定自己的繼承人,故意讓主教們在這個問題上爭論不休,結果,有時教皇位置空缺竟能達到一年多。


直到16世紀,在整個教皇曆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缺乏穩定的製度的後果。在很早以前,就出現過有爭議的選舉,同時有兩三個人自稱為教皇。這時教會就不得不忍辱求助於皇帝或外部調停者來解決紛爭。同時,每個大教皇生涯的結束,都留下一大堆的疑問。他死後,教會很可能沒有領導者,群龍無首,毫無效率可言;或者教皇被他的老對手所取代,他們隻熱衷於不信任和取消原來教皇的工作;甚至有一些已經徘徊在墳墓邊的老人來繼任他。


教皇製度中的這些弱點,不可避免的引來了大量日耳曼王侯、法國國王和那些統治英格蘭的諾曼人及法蘭西係的國王們的幹涉。他們都想操縱選舉,都想使羅馬的拉特蘭宮中有一位對自己有利的教皇。教皇在歐洲事務中越強大、越重要,這些幹涉也就越來越急迫。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教皇軟弱無能則不足為怪。但是令人奇怪的是,他們當中的許多人是有雄才大略的。


在這個時代的教皇中,最有活力、最令人感興趣的是英諾森三世(1198-1216年),他很幸運,不到38歲就做了教皇。他和他的許多繼承者,都和那位更有趣的皇帝弗裏德裏希二世作對,後者被人稱為“世界奇才”。這一次國王和羅馬之間的鬥爭成為曆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雖然最後羅馬教會擊敗了他,毀滅了他的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