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宣言”(1/5)

電影的“宣言”


曾幾何時,“文學影片”“探索影片”,總而言之被統稱為“藝術影片”的編劇和導演們,似乎是不怎麽考慮一部影片的經濟效益的。他們的驕傲全在奧林匹斯山上。


可今天,電影一反常態,板起麵孔發表鄭重的宣言——“電影製片廠大門朝南開,帶著不賺錢的劇本你莫進來!”


“良家婦女”眼睜睜地變成了和正在變成為“放浪不羈”的“吉卜賽女郎”!


更富有諷刺意味的是,它所引起的已不再是憤怒,不再是指責,甚至不再是搖頭歎息,而是爭先恐後、趨之若鶩。盡管有幾分萬般無奈,有幾分身不由己。


《神秘的大佛》這部影片應當是人們記憶猶新的。它公演之時,似乎理所當然地受到了影界各方麵人士的批評。就此曾提出中國電影走什麽道路的問題——要《神秘的大佛》還是要什麽什麽?


而今天,其劇本在各廠也許不予通過——當然絕不會因為它不可能是“文學電影”或“藝術電影”,而注定會因為它不可能是具有明顯競爭優勢的“娛樂電影”或曰“商業電影”。它的製作成本在今天注定不會低,而它的經濟效益卻未必太好。當年它幾乎沒有什麽同類競爭對象。而今天據說全國已有80餘部“娛樂電影”或曰“商業電影”在製作之中,約占全國影片年製作總數的2/3。種種信息表明,比例繼續增加。


大約在三年前的一次討論會上,筆者曾大聲疾呼——電影首先是藝術,其次是商品。並且認為如顛倒過來,簡直不可思議。


而今天電影向人們宣言——它首先是商品,其次是藝術。被商品價值規律所駕馭的電影本身理直氣壯地提出反問——如果電影不首先是商品,那才簡直不可思議!那麽電影製片廠靠哪兒來的錢養活自己?靠哪兒來的錢養活電影藝術家、電影工作者和職工?他們的一切生活福利依賴於什麽而改善?


問題變得這麽明明白白了。撇開這一前提所進行的一切似乎相當嚴肅的爭論,則顯得太書生氣了。因而大多數影界人士已不再熱衷於就此爭論不休了。


北影經濟危機!長影經濟危機!西影經濟危機!其他各廠經濟狀況也好不到哪去。


於是作為職業編劇的我和我的同行們,幾乎每天都在討論,如何趕緊趕快寫出製作成本低、經濟效益高、能賺大錢而不是賺小錢至少是投資和收益持平的劇本。所謂“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亦所謂一種“責任感”吧!


結果怎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