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8章 臨界尺度(1/2)

納米尺度這個理論,是中科院院士,材料力學專家季節教授首先提出的,並且以實驗加以佐證的。


季教授在研究中發現,同樣尺寸麵積大小的材料缺陷,在不同材料尺寸下,出現的局部應力並不相同。


打個比方說,同樣一米的大坑,在一個十平方公裏的操場上,它產生的應力是一牛頓。


但是在幾十萬平方公裏的地球表麵,它產生的應力,卻是十萬牛頓了。


如果把這一米的大坑,放在一個兩平方米的大坑裏,產生的應力,卻隻有零點一牛頓了。


在非常大的宏觀尺寸下,材料哪怕隻是有非常微小的缺陷,也會產生巨大的局部應力。


但是,隻要不斷的減小材料的尺寸,讓材料到達到一定的臨界尺度時,就會出現很奇怪的事情。


單位麵積上的應力,不但會變小,而且變得完全均勻了。


應力均勻後,首先帶來的一大好處就是,材料不容易產生裂紋了。


第二個好處就是,就算是產生裂紋,裂紋也不容易擴散,不會很快就從點到麵,讓材料全麵崩潰。


根據季教授的研究成果,隻要改變物質的分子和原子分布結構,通過新的結構巧妙的分布安排,將這個臨界尺度,給不斷放大,這個理論就可以運用在實際生產運用中了。


能夠在不用任何工藝提高材料強度的基礎上,無形的提高材料的強度。


簡單點來說,比如長達一米的物質,它一定是有十個一分米的物質構成的。


而一分米的物質,又肯定是由十個一厘米的物質的構成的。


由此類推,任何一個巨大尺寸的物質,都可以拆分出來,由眾多無限微小尺寸的物質來構成。


隻要找到原子和分子間科學的排列分布方式,就可以讓巨大尺寸的物質,變成有無數的微小分組來組成,讓材料變得不容易在巨大壓力下產生裂紋。


即使是材料不幸產生了裂紋,龜裂程度也不會立刻加速擴散,物體能在受損不嚴重的情況下繼續運行。


別小看這個受損狀況下運行,在航天物理學中,簡直是神一樣的成就了。


比如高速飛行的戰機,隻要被鳥類撞擊引擎,就會立刻墜毀。


飛向外太空的航天器,隻要有微小的尺寸計算誤差,就會產生巨大的內部應力,土崩瓦解。


如果能夠將納米尺度研究出來,把巨型物質給分解成無數微小物質的構成,就算發生了故障,航天器和運載火箭,也能堅持到目的地而不至於崩解,至少能夠留出維護的時間來。


這個理論聽起來倒是很簡單,問題是,聽起來越簡單的理論,實現起來越麻煩。


為了找到科學的物質排列方式,各國科學家研究了很多年,物理界和數學界進行了多次跨界合作,都沒取得任何成果。


就像所有人都知道,隻要努力學習,就可以獲得成就。


問題是很多人沒有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導致學習的效率不高,最後成績並不會提高。


在各國科學家一籌莫展的情況下,陳遠竟然已經將臨界尺度給研究出來了,當然是讓項目小組的成員,刮目相看。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